张春子
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也面临重重挑战,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谈点看法。
加速银行发展模式转变势在必行
中国银行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粗放型规模增长不可持续。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上扬的历史阶段转向8%左右的低速增长时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速,数字上去了,资源掏空了,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不足为法。
监管压力、利率市场化和人口红利消退将推动银行业经营模式变革。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金融监管的改革,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严格限制银行业收费、要求增加透明度。其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内银行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势必受到冲击。再次,中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远低于国外银行(普遍50%以上),未来人口红利消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推高国内银行经营成本。最后,中国开始面临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减负等多重压力,银行贷款质量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信用成本有上升压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将引发银行竞争格局和经营模式的变革。第一,移动支付潜力巨大。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将会把高级分析工具、大数据库、社会和移动计算等功能结合在一起,推动银行经营模式重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将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接入工具,移动支付发展潜力巨大。第二,信用中介功能弱化。第三方网络利用商品和服务的在线交易,不仅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批量发放贷款,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还能实现网上交易实时监控,降低贷款风险。未来,网络还可能直接撮合融资交易,社会不再需要资金中介,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中介,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托管、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将得到强化。
中国银行业转型的方向
经营理念的转变。一是强化资本约束理念。正确地运用和驾驭资本,是衡量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银行业在处理规模、效益、质量等目标的关系方面,资本约束应当成为最关键要素。必须通过发展能力与资本规模相协调、资本占用与补充相平衡,摆脱高资本消耗的经营模式,走资本节约型的发展路径。二是强化市值增长理念。中国银行业估值水平较低,必须通过公司治理的优化、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业务结构有效调整、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大的股东回报,实现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三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一种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中国银行业只有坚守合理的业务结构和边界,以先进的风险量化技术为支撑,强化经济资本管理、内部资金管理定价等管控手段,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相对独立的报告线路,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经营模式的转变。一是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对公业务从主要依赖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向更加注重中小客户转变。一方面要通过战略客户的有效管理,挖掘战略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保持利润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使中小企业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使有限资源向收益高的地区和业务倾斜。二是向科学管理价值链要效益。中国银行业必须从传统息差收入为主体的盈利结构向以息差收入和收费收入并重的业务结构转变。要大力推进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融资租赁等低资本消耗的业务。要以高金融技术和信息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和产品为突破,通过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或财富管理规划,深度挖掘客户的价值创造能力;要提高贷款定价水平,通过差别授权、分级管理等手段提高利率管理效率。三是向科学配置资源要效益。在资源配置模式上,要从以规模主导的经营模式向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中心、真实利润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从注重传统机构网点扩张,向更加注重网络技术投资方向转变;在资本运作模式上,要在深度挖掘现有机构网点潜力,提高网点产出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创新、收购兼并等,实现在重点地区和新兴业务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要推进全面预算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逐步实现按机构、条线、产品、客户的核算与盈利分析。
(作者系中信银行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