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及发展创新研究

2014-07-31 10:18张岸芬 张彤 谭雯雯
职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保护创新发展

张岸芬 张彤 谭雯雯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特有思想、观念、生活状态的总和,其中服饰文化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延续至今。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本文调研了笔者所在地区的服饰文化构成及其独特特征,对其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加大创新研究,丰富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 保护 发展 创新

一、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创新的目的及意义

所谓服饰文化,是指人类在服饰方面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服饰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展现地域文化发展特征,是表现地区传统思想的重要载体,并作为一种文化的延续,始终是各个民族和地区在展现自身魅力的过程中,所侧重和倾注的目标,是地域独特性的符号象征。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洗礼,拥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中国诸多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地区,已经发起保护与开发文化资源的活动。例如贵州地区对苗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苗族本土文化内涵,创新民族文化元素,开发一系列蕴含苗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将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同时将其推向外界。国外许多设计师早已关注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时装周的舞台上经常见到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服装,从刺绣、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到青花瓷图案、汉字,都已得到吸收与运用。

中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许多传统特色明显的地区只是在维持原有特色,并未进行开发,缺乏创新性;也有些地区因过度开发而导致商业化严重。 就国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现状来看,诸多地区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趋于理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具有借鉴价值。例如法国通过建立文化协会和申请历史文化遗产,对其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政府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成为人们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

二、山东地域传统服饰文化特色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山东文化主干形成的时期,百家争鸣造就出大批人才,思想的渗透和扩展所形成的文化特点深刻影响着山东地域文化的形成。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山东地域历经时间的洗礼,形成了以下几大地域文化特色:一是思想上百家争鸣,兼容并蓄,但大体追随儒家学说,受礼教文化影响大;二是各地域人民的移入造就山东地域的移民文化,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并存;三是海上交流广泛,文化兼容性强,经济交流造就交易文化特色。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地域服饰吸收了儒家文化和汉民族特有的思想传统、民间艺术等精华,以礼仪文明为中心所形成的服饰文化也成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规范和代表,曾经形成“天下之人冠带皆仰齐地”的服饰文明盛况。齐鲁大地上的服饰文化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发展中,记录着时代的更替与进步。山东地域传统服饰的特色如下。

1.穿衣特色

山东地处北方,气候多变,四季鲜明,因此地域服装种类繁多,单层衣、夹衣、棉衣都是生活之必需,穿衣特色融合了南北地域的共同特征。同时因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广泛,服装的形制也逐渐注入西方特色,更加丰富。

从着装形态来说,山东地域一直延续上衣下裳的形制,近代传统上装以袍、袄、衫、褂为主,下装则多为裙和裤。从尺寸结构来说,传统服饰多为肥大、宽松的样式,结构简单、舒展,以对称规矩的造型为主,体现了当时山东人隐藏形体的服饰特征,追求的是儒家文化引导下的一种中庸和含蓄之美。礼教文化下的传统服装也存在着等级观念,即通过服装的样式、图案来区分尊卑,定位性明显,直至民国时期,在山东依然能够通过服装分辨出穿着者身份的差异。

2.面料特色

山东地域是棉、麻、桑的主要产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发展纺织业的先决条件,因此,山东地域在面料的创造与使用上极具代表性。据《汉书》记载,战国时期,齐国丝织业已达到“冠带衣履天下”的成就,丝绸的种类繁多,如绢、罗、绮、锦、绣、缀、编等。而丝和麻一直作为山东人的服装用料延续到近代,随着棉的出现和普及,棉也成为山东地域的主要服饰面料。在面料的染整方面,山东地域物产丰富,为创造丰富的布料色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人民利用天然染料进行色彩和图案的创造,使得布料的色彩与自然界的色彩环境相一致,产生融入自然之感。

3.服装色彩

从服饰的色彩来说,山东地域服饰与自然、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色彩文化。服装以红色的利用率为最高,这是汉民族表现民族心理的最佳色彩;其次是黑、白、灰等无彩色,蓝色的运用也相当广泛,这些色彩的利用与齐鲁文化所传承下来的“五行之色”色彩观所契合。阶级之间以正色和间色来分辨尊卑。服装色彩相互对比搭配使用,利用主体色彩与匹配色彩之间面积的大小进行搭配,色彩用量可达10余种,服饰色彩丰富而鲜明。同时,山东人民还利用同一色彩的明度变化来创造出渐变的效果,被称为“晕色”,独具山东地域特色。

三、山东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

山东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通过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可以展现山东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探究近现代服饰发展历史遗迹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可以为山东服装产业突出特色、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面对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大趋势,山东地域已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与恢复。例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对彩印花布、蓝印花布、鲁锦等技艺进行保护、宣传与推广。

但是从总体发展来看,山东地域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着不足。首先,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力度不够,大众在日常的生活中鲜少接触到地域服饰文化知识,一些展现服饰文化的民俗活动或者技艺已经缺失,无法建立民众对当地服饰文化的认知途径。第二,在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转变,这也决定了传统服饰已经难以融入日常生活,寻求传统服饰与现代文明生活的结合,也成为保护与发展地域性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第三,由于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文化变异以及从众心理的引导,人们大多选择融入现代社会,从而脱离传统文化环境,传统服饰文化已经难以融入大众文化心理。

四、山东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

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应当认清服饰文化发展的基础脉络,使其在现代化建设当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立社会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心理认同感。服饰文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传承与创新共同构成服饰文化发展的脉络。传承的根源来自于自然环境、民族环境和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积淀,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有效支持于现代服饰文化发展,成为保护与发展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着力点。

1.把握文化内涵,寻求个性发展

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山东地域群众的性格特征,形成了他们保守、安于现状的思想特点,表现在服装上则是服饰变革缓慢。但齐鲁文化中的齐文化则是崇尚变革与发展的,其保留下来的服饰文化则融合了多地特点。因此,在齐鲁文化的共同影响作用下的山东传统服饰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为开发与应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充实的资料。

endprint

对文化心理的把握是寻求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点的重要依据。这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服饰文化表层结构的多个方面,以表层样式深入观念构成,以“质、形、饰、色、画”进行创新设计,达到个性发展要求。

第一,材质的创新。科技的发展为新材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对服装布料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当在立足传统布料舒适自然的特征上,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保留与恢复传统布料的制作工艺与方法,为后世保存活的服饰文化。

第二,形式的创新。对传统服饰拥有的形式和样貌进行恢复,还原山东地域服饰特点,寻找亮点进行创新设计,这是对传统服饰最直接的保护。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恢复唐装和汉服的呼吁便体现出人们对服装样式恢复的心理需求。

第三,饰品的开发与利用。山东地域传统服饰一直追求装饰美,在饰品与图案方面发展得较完善。饰品作为服装造型的重要部分,其开发受到服装界的重视,从整个服装市场来看,民族个性化饰品深受大众喜爱。

第四,色彩的回归与运用。齐文化时期创造出多样染色方式,均运用动植物染料,色彩丰富且无污染。这一技艺对当今市场化学染料遍布、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恢复与传承。

第五,图案的学习和运用。在时装周上,不乏传统图案的再利用。山东地域传统服饰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图案,无论是花草还是鸟兽,都极具地域特色。对其进行恢复与利用,使其再次出现在纺织品和服装上面,应成为我们保护传统服饰文化和发展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在对传统服饰形式进行多方学习和利用时,必须把握好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比例。如果过多地运用传统文化,则会脱离现代社会的大众需求。例如目前对于汉服的开发,脱离了现代文明,造成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不温不火,进程缓慢。

2.找准服饰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建多重效益

当今社会依托经济、政治、文化多方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完成发展,因此在发展地域传统服饰文化时,必须把握好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结合,实现多赢局面。

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服装行业正处于调整与转型的重要时期。服装行业发展的整体速度放缓,服装企业正处在压力很大的转型阶段。在对服装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规划与预测时,对本土文化挖掘不充分和文化自信不足成为阻碍地域服饰产业发展的要素。

为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寻求齐鲁服饰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产业的调整和转型。齐文化注重科技的学习和经济的变革,而鲁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为现阶段山东省服装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础。现阶段山东服装产业应积极学习新技术,顺应市场的变化,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实现服装行业的多渠道、多元化发展。二是将服饰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运用于本土服装品牌的创造与发展中。服装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既有功能性又超越了功能性的需求,其文化与理念是超过其物理属性的。因此,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差异性文化成为服装产业竞争的关键,将地域的独特文化元素附着于服装上,才能在服装产业品牌的建设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培养公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同感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传统服饰文化的保留与发展,不在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现有形态本身,而是取决于对文化进行传递与处理的人民大众。在现阶段的服饰文化建设当中,传统服饰文化缺失是当代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普遍现状,因此广大群众无法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种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服饰文化的发展。第一,开拓宣传传统服饰文化的方式,通过传统服饰的展出宣传或是动态的传统服饰演出,让大众可以直接接触到地域传统服饰文明。第二,运用现代形式的文化传播手段,利用视觉性文化概念和广告、网络等渠道,是公众认同感提升的最有利的渠道。第三,专业知识的灌输与传导、专业性知识的传递,会提高公众的文化眼光,同时带动其对于文化消费的理解与支持。

4.寻求服饰文化对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渗透点

要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融会与发展,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传统服饰文化教育。针对传统服饰文化在各个高校传授的缺失,以及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脱离实际、无文化底蕴的现象,要广泛开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慢慢复苏,掀起学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

第二,坚持“走出去”政策,促进地域传统服饰文化被重新认知和传播。要将山东地域的传统服饰文化向该地域外推广,增加地域服饰文化的曝光度。

五、传统服饰文化未来发展展望

服饰并不是当代所仅有和自发的创作,而是在历史前进脚步中对原有传统文化进行的传承与延伸。每个社会阶段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有所转变,我们要将传统服饰中的精华部分,运用于服装的造型、色彩、材料、图案当中,表现地域服饰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文明的创新融合。服装产业的竞争在未来将会成为科技、文化方面的竞争,而我们手中握有的最有利的竞争力就是历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想要在产业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突出本地域的独特服饰文化。

齐鲁文化引导下的山东地域传统服饰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虽然对其的研究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社会认知与实际应用方面相对落后,但笔者相信,传统服饰文化经过创新发展,一定会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刘世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

[2]亓延,范雪荣等.齐鲁地理环境对其民间服饰文化形成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1,4(4).

[3]刘元风.推进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

[4]徐静,穆慧玲.齐鲁服饰文化与山东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9,(12).

[5]吴利平.山东服装产业中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6).

[6]宋.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endprint

对文化心理的把握是寻求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点的重要依据。这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服饰文化表层结构的多个方面,以表层样式深入观念构成,以“质、形、饰、色、画”进行创新设计,达到个性发展要求。

第一,材质的创新。科技的发展为新材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对服装布料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当在立足传统布料舒适自然的特征上,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保留与恢复传统布料的制作工艺与方法,为后世保存活的服饰文化。

第二,形式的创新。对传统服饰拥有的形式和样貌进行恢复,还原山东地域服饰特点,寻找亮点进行创新设计,这是对传统服饰最直接的保护。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恢复唐装和汉服的呼吁便体现出人们对服装样式恢复的心理需求。

第三,饰品的开发与利用。山东地域传统服饰一直追求装饰美,在饰品与图案方面发展得较完善。饰品作为服装造型的重要部分,其开发受到服装界的重视,从整个服装市场来看,民族个性化饰品深受大众喜爱。

第四,色彩的回归与运用。齐文化时期创造出多样染色方式,均运用动植物染料,色彩丰富且无污染。这一技艺对当今市场化学染料遍布、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恢复与传承。

第五,图案的学习和运用。在时装周上,不乏传统图案的再利用。山东地域传统服饰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图案,无论是花草还是鸟兽,都极具地域特色。对其进行恢复与利用,使其再次出现在纺织品和服装上面,应成为我们保护传统服饰文化和发展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在对传统服饰形式进行多方学习和利用时,必须把握好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比例。如果过多地运用传统文化,则会脱离现代社会的大众需求。例如目前对于汉服的开发,脱离了现代文明,造成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不温不火,进程缓慢。

2.找准服饰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建多重效益

当今社会依托经济、政治、文化多方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完成发展,因此在发展地域传统服饰文化时,必须把握好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结合,实现多赢局面。

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服装行业正处于调整与转型的重要时期。服装行业发展的整体速度放缓,服装企业正处在压力很大的转型阶段。在对服装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规划与预测时,对本土文化挖掘不充分和文化自信不足成为阻碍地域服饰产业发展的要素。

为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寻求齐鲁服饰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产业的调整和转型。齐文化注重科技的学习和经济的变革,而鲁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为现阶段山东省服装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础。现阶段山东服装产业应积极学习新技术,顺应市场的变化,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实现服装行业的多渠道、多元化发展。二是将服饰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运用于本土服装品牌的创造与发展中。服装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既有功能性又超越了功能性的需求,其文化与理念是超过其物理属性的。因此,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差异性文化成为服装产业竞争的关键,将地域的独特文化元素附着于服装上,才能在服装产业品牌的建设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培养公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同感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传统服饰文化的保留与发展,不在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现有形态本身,而是取决于对文化进行传递与处理的人民大众。在现阶段的服饰文化建设当中,传统服饰文化缺失是当代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普遍现状,因此广大群众无法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种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服饰文化的发展。第一,开拓宣传传统服饰文化的方式,通过传统服饰的展出宣传或是动态的传统服饰演出,让大众可以直接接触到地域传统服饰文明。第二,运用现代形式的文化传播手段,利用视觉性文化概念和广告、网络等渠道,是公众认同感提升的最有利的渠道。第三,专业知识的灌输与传导、专业性知识的传递,会提高公众的文化眼光,同时带动其对于文化消费的理解与支持。

4.寻求服饰文化对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渗透点

要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融会与发展,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传统服饰文化教育。针对传统服饰文化在各个高校传授的缺失,以及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脱离实际、无文化底蕴的现象,要广泛开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慢慢复苏,掀起学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

第二,坚持“走出去”政策,促进地域传统服饰文化被重新认知和传播。要将山东地域的传统服饰文化向该地域外推广,增加地域服饰文化的曝光度。

五、传统服饰文化未来发展展望

服饰并不是当代所仅有和自发的创作,而是在历史前进脚步中对原有传统文化进行的传承与延伸。每个社会阶段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有所转变,我们要将传统服饰中的精华部分,运用于服装的造型、色彩、材料、图案当中,表现地域服饰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文明的创新融合。服装产业的竞争在未来将会成为科技、文化方面的竞争,而我们手中握有的最有利的竞争力就是历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想要在产业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突出本地域的独特服饰文化。

齐鲁文化引导下的山东地域传统服饰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虽然对其的研究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社会认知与实际应用方面相对落后,但笔者相信,传统服饰文化经过创新发展,一定会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刘世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

[2]亓延,范雪荣等.齐鲁地理环境对其民间服饰文化形成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1,4(4).

[3]刘元风.推进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

[4]徐静,穆慧玲.齐鲁服饰文化与山东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9,(12).

[5]吴利平.山东服装产业中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6).

[6]宋.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endprint

对文化心理的把握是寻求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点的重要依据。这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服饰文化表层结构的多个方面,以表层样式深入观念构成,以“质、形、饰、色、画”进行创新设计,达到个性发展要求。

第一,材质的创新。科技的发展为新材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对服装布料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当在立足传统布料舒适自然的特征上,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保留与恢复传统布料的制作工艺与方法,为后世保存活的服饰文化。

第二,形式的创新。对传统服饰拥有的形式和样貌进行恢复,还原山东地域服饰特点,寻找亮点进行创新设计,这是对传统服饰最直接的保护。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恢复唐装和汉服的呼吁便体现出人们对服装样式恢复的心理需求。

第三,饰品的开发与利用。山东地域传统服饰一直追求装饰美,在饰品与图案方面发展得较完善。饰品作为服装造型的重要部分,其开发受到服装界的重视,从整个服装市场来看,民族个性化饰品深受大众喜爱。

第四,色彩的回归与运用。齐文化时期创造出多样染色方式,均运用动植物染料,色彩丰富且无污染。这一技艺对当今市场化学染料遍布、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恢复与传承。

第五,图案的学习和运用。在时装周上,不乏传统图案的再利用。山东地域传统服饰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图案,无论是花草还是鸟兽,都极具地域特色。对其进行恢复与利用,使其再次出现在纺织品和服装上面,应成为我们保护传统服饰文化和发展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在对传统服饰形式进行多方学习和利用时,必须把握好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比例。如果过多地运用传统文化,则会脱离现代社会的大众需求。例如目前对于汉服的开发,脱离了现代文明,造成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不温不火,进程缓慢。

2.找准服饰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建多重效益

当今社会依托经济、政治、文化多方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完成发展,因此在发展地域传统服饰文化时,必须把握好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结合,实现多赢局面。

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服装行业正处于调整与转型的重要时期。服装行业发展的整体速度放缓,服装企业正处在压力很大的转型阶段。在对服装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规划与预测时,对本土文化挖掘不充分和文化自信不足成为阻碍地域服饰产业发展的要素。

为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寻求齐鲁服饰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产业的调整和转型。齐文化注重科技的学习和经济的变革,而鲁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为现阶段山东省服装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础。现阶段山东服装产业应积极学习新技术,顺应市场的变化,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实现服装行业的多渠道、多元化发展。二是将服饰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运用于本土服装品牌的创造与发展中。服装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既有功能性又超越了功能性的需求,其文化与理念是超过其物理属性的。因此,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差异性文化成为服装产业竞争的关键,将地域的独特文化元素附着于服装上,才能在服装产业品牌的建设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培养公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同感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传统服饰文化的保留与发展,不在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现有形态本身,而是取决于对文化进行传递与处理的人民大众。在现阶段的服饰文化建设当中,传统服饰文化缺失是当代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普遍现状,因此广大群众无法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种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服饰文化的发展。第一,开拓宣传传统服饰文化的方式,通过传统服饰的展出宣传或是动态的传统服饰演出,让大众可以直接接触到地域传统服饰文明。第二,运用现代形式的文化传播手段,利用视觉性文化概念和广告、网络等渠道,是公众认同感提升的最有利的渠道。第三,专业知识的灌输与传导、专业性知识的传递,会提高公众的文化眼光,同时带动其对于文化消费的理解与支持。

4.寻求服饰文化对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渗透点

要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融会与发展,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传统服饰文化教育。针对传统服饰文化在各个高校传授的缺失,以及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脱离实际、无文化底蕴的现象,要广泛开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慢慢复苏,掀起学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

第二,坚持“走出去”政策,促进地域传统服饰文化被重新认知和传播。要将山东地域的传统服饰文化向该地域外推广,增加地域服饰文化的曝光度。

五、传统服饰文化未来发展展望

服饰并不是当代所仅有和自发的创作,而是在历史前进脚步中对原有传统文化进行的传承与延伸。每个社会阶段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有所转变,我们要将传统服饰中的精华部分,运用于服装的造型、色彩、材料、图案当中,表现地域服饰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文明的创新融合。服装产业的竞争在未来将会成为科技、文化方面的竞争,而我们手中握有的最有利的竞争力就是历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想要在产业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突出本地域的独特服饰文化。

齐鲁文化引导下的山东地域传统服饰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虽然对其的研究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社会认知与实际应用方面相对落后,但笔者相信,传统服饰文化经过创新发展,一定会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刘世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

[2]亓延,范雪荣等.齐鲁地理环境对其民间服饰文化形成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1,4(4).

[3]刘元风.推进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

[4]徐静,穆慧玲.齐鲁服饰文化与山东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9,(12).

[5]吴利平.山东服装产业中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6).

[6]宋.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