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男
摘 要:互联网资源已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让网络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特别是在常态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方面让网络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围绕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网络资源 阅读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1 调控课堂聚关注,丰富呈现方式
当一篇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要想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多半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教师一般将这种活跃学生思维的目标寄托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将大量的功夫花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客观地讲,课堂的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黄金时段,但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将他们的关注力持续四十分钟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导入时的激趣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当海量的资源为我们所用,并准备和学生见面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用它来干什么?仅仅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不够,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主阵地,我们一味地关注激趣会导致课堂变成哗众取宠的游乐场,淡化了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所以,资源不仅要有趣更要对知识的传递有用。选取资源要以此为标尺,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根据课堂需要随机呈现。这样统筹并选取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控课堂并不断保持学生的专注力,以使教学活动取得更高的效率。
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资源的整合分配为例,教师要首先通过网络搜集到了居里夫人照片及相关资料、镭的照片、镭发出的荧光照片、居里夫人作品《我的信念》等资源,并按需要次序排为“资源一、资源二”等备用。在授课时首先展示居里夫人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位女科学家的第一印象以及疑问,可不急于出示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有的学生当时就提出了“居里夫人是谁”这样类似的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先初读文章。在读完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问过的问题是否有了一些答案,并出示资源二“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这样一来资源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有了更深的印象。“镭发出的淡蓝色的光芒图片”放置在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艰辛的探索研究”这一部分之前,并先让学生就这一点点光芒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夸赞美丽的有之,感叹来之不易的有之。总体来说,持续了将近十几分钟的读文和表达之后,这一张图片又一次激醒了学生的思维和关注意识,并比之前更加深入。随后阅读文本,在汇报环节学生更大程度地表达了自己对居里夫人的崇敬。教学最后,再展示居里夫人的作品《我的信念》作为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不断为之奋斗的决心。
2 整合资源扩视野,陶冶鲜活情感
阅读文本的范文性质决定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学生点明许多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语言之美,体验情感之美,并开拓学生创造语言美的兴趣。但是仅仅借用文本中的语句,往往会使我们陷入单调困乏的境地,造成学生因为语料的匮乏而疲于思考,教师因为学生反应的迟缓而急于梳理的尴尬。网络资源的引入,可以通过扩展师生视野、增添思考角度等方式作用于课堂教学,帮助我们摆脱困境。
例如,《搭石》中感悟具体的美是学生能够轻松完成的,但是在字里行间去寻找隐藏其间的人性之美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借助网络进行资源补充,扩增了几个寓意较深且展现人性之美的小故事让学生阅读,通过师生分享阅读感悟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例如,“三个和尚的故事”一展示出来学生便开始议论纷纷,随即教师板书了“人性之美”,让学生试着在故事中迅速地找一下,很快他们便发现了许多“互助、分享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美。概念已明,屏幕马上切入“搭石之美不仅仅在于流水潺潺的自然之美,他还在向我们倾诉人与人之间至纯至善的人性之美,你能像品读刚才的小故事一样从文中去探寻搭石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吗?”这样的导语,学生自然开始了阅读,并最终由内而外地开始了阅读感悟的交流。
3 借用资源促拓展,启发创造思维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另一个难点正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活动具有独特性,求异、求精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着手点。在阅读活动中,引入资源也应该体现这样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说明文《新型玻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并感悟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说明方法,更是引入了一些比较新奇的资料帮助学生创新意识。而这样的活动一般放置在课后的拓展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制作潜水艇”的手工活动,通过网络,教师将这一手工制作的程序步骤搬运到了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并掌握。并鼓励学生做一做,很快就收到了很多学生作品,有许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形式和原理体现方面做出了创新。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造过程写一写,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吁教育技术的革新,同时也催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前行。在这样一个知识呈爆炸性状态并不断革新的时代里,我们既要善加利用新兴技术领域的成果,又要保持教学育人的本真,将网络资源更加有效地整合于课堂,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教育科学的发展负责。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