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模式研究

2014-07-31 08:43李玲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职高职信息技术

李玲玲

摘要: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更多的是体现在学制上的衔接,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衔接。文章从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例,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在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理论依据,供职业教育工作者参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有三种: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和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或重点中职院校内部实施,教学内容在中、高职内部贯通,教育期限五年。其好处是便于系统设计教学计划,教育模式完整,减少内耗,教学效益较好;但培养周期长,易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籍管理是分段管理,比较复杂。分段贯通模式指高职与中职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教学,相互衔接的中高职院校存在合作关系,该模式有利于中高职学校共同探讨、整体设计,并各自发扬教学、办学优势;其问题是双方合作的深度和效果不稳定,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选择较局限。对口招生模式指完成中职学业后到对口的高职学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这种模式中高职院校不存在合作关系,由高职组织考试,有利于引起多方面重视,统一协调,可以保障考试的质量和规格;问题是中高职教学课程没有衔接,专业学习及断档问题严重,浪费教学资源,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中职就开设,大部分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但进入高职后还规定学生要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很多学生有抵触。

不管是哪种课程衔接模式,都缺乏内涵式、实质性。例如,在人才定位上,中职学校注重就业与升学导向,在高职院校注重技能训练和学科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中高职学校之间课程重复率高,文化课脱节,专业课重复;在技能训练上,部分高校因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存在“倒挂”现象,无法让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中、高职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为了从实质上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在原则上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建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上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来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2 当前中、高职衔接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且信息技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其软件更新快,教师的课件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各占一半,教师要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刚从中学升入高职,对高校与中学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还必须具备导师的功能,引导学生摆脱中学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因此建立中、高职衔接要以应用为核心建立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体系结构,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解决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界限模糊、课程知识点日益增多但学时日益压缩相矛盾,操作性强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问题,教学内容要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等等。

3 信息技术类课程中、高职衔接方式、方法探讨

3.1 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

3.1.1 按照人才需求特点设计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和高素质人才,但是高职教育层次更深,更注重强调应用型、管理型和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信息技术类课程应当依据当前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如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甚至于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职业技能达到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即可,而在高职阶段,则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阶段的学习要比中职的学习更深、更广。

3.1.2 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培养导向

无论是中职、高职院校,在指定培养方案时,首先可通过企业调研、历届毕业生的反馈等方式确定需要的典型的工作岗位,有网站策划、页面效果图设计、网页动画、前端切图等详见下页表格,然后根据这些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制定教学内容,同时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训模块,使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最后在指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之循序渐进的发展,最终培养出有技能、有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3.2 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根据全人教育的理念,引入行业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对应“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双核课程体系培养规格,建立信息技术类专业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块化设置”设计如下页图片所示。

3.3 课程衔接设计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选择的知识点要突出实用性、典型性、时效性、层次性、趣味性和衔接性。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延伸开来,引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知识点日益增多、操作性强但学时日益压缩的矛盾;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分层递进、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课堂内以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主,课堂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的训练,教会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成倍提高教学效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分步实施教学过程。首先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项目驱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分解教学任务,“教—学—做”一体,以实际工作为模拟对象来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教学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上课时的反应,教学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真实感受和接受能力,关注课堂上学生反映,及时与学生有效互动,并作出响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主动参与教学。

3.4 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明确课程目标,分解课程模块,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现代教学系统,进行实时教学、远程教学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展教学内容,时时更新,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教学知识来源,贴近时代,使教学生动活泼。重视实训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中、高职衔接要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进行职业培训。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的独特之处,依据实用、宽基础、个性化和综合化等原则,不仅讲授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编制中、高职衔接课程时要注意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随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教学中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会面对的情况进行施教,尽可能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

[2]周向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体化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3(33).

[3]王明雄,陈燕,钟泽秀,卢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西藏教育,2013(06).

endprint

摘要: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更多的是体现在学制上的衔接,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衔接。文章从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例,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在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理论依据,供职业教育工作者参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有三种: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和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或重点中职院校内部实施,教学内容在中、高职内部贯通,教育期限五年。其好处是便于系统设计教学计划,教育模式完整,减少内耗,教学效益较好;但培养周期长,易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籍管理是分段管理,比较复杂。分段贯通模式指高职与中职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教学,相互衔接的中高职院校存在合作关系,该模式有利于中高职学校共同探讨、整体设计,并各自发扬教学、办学优势;其问题是双方合作的深度和效果不稳定,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选择较局限。对口招生模式指完成中职学业后到对口的高职学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这种模式中高职院校不存在合作关系,由高职组织考试,有利于引起多方面重视,统一协调,可以保障考试的质量和规格;问题是中高职教学课程没有衔接,专业学习及断档问题严重,浪费教学资源,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中职就开设,大部分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但进入高职后还规定学生要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很多学生有抵触。

不管是哪种课程衔接模式,都缺乏内涵式、实质性。例如,在人才定位上,中职学校注重就业与升学导向,在高职院校注重技能训练和学科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中高职学校之间课程重复率高,文化课脱节,专业课重复;在技能训练上,部分高校因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存在“倒挂”现象,无法让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中、高职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为了从实质上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在原则上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建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上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来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2 当前中、高职衔接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且信息技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其软件更新快,教师的课件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各占一半,教师要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刚从中学升入高职,对高校与中学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还必须具备导师的功能,引导学生摆脱中学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因此建立中、高职衔接要以应用为核心建立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体系结构,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解决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界限模糊、课程知识点日益增多但学时日益压缩相矛盾,操作性强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问题,教学内容要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等等。

3 信息技术类课程中、高职衔接方式、方法探讨

3.1 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

3.1.1 按照人才需求特点设计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和高素质人才,但是高职教育层次更深,更注重强调应用型、管理型和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信息技术类课程应当依据当前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如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甚至于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职业技能达到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即可,而在高职阶段,则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阶段的学习要比中职的学习更深、更广。

3.1.2 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培养导向

无论是中职、高职院校,在指定培养方案时,首先可通过企业调研、历届毕业生的反馈等方式确定需要的典型的工作岗位,有网站策划、页面效果图设计、网页动画、前端切图等详见下页表格,然后根据这些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制定教学内容,同时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训模块,使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最后在指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之循序渐进的发展,最终培养出有技能、有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3.2 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根据全人教育的理念,引入行业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对应“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双核课程体系培养规格,建立信息技术类专业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块化设置”设计如下页图片所示。

3.3 课程衔接设计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选择的知识点要突出实用性、典型性、时效性、层次性、趣味性和衔接性。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延伸开来,引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知识点日益增多、操作性强但学时日益压缩的矛盾;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分层递进、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课堂内以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主,课堂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的训练,教会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成倍提高教学效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分步实施教学过程。首先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项目驱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分解教学任务,“教—学—做”一体,以实际工作为模拟对象来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教学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上课时的反应,教学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真实感受和接受能力,关注课堂上学生反映,及时与学生有效互动,并作出响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主动参与教学。

3.4 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明确课程目标,分解课程模块,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现代教学系统,进行实时教学、远程教学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展教学内容,时时更新,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教学知识来源,贴近时代,使教学生动活泼。重视实训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中、高职衔接要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进行职业培训。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的独特之处,依据实用、宽基础、个性化和综合化等原则,不仅讲授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编制中、高职衔接课程时要注意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随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教学中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会面对的情况进行施教,尽可能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

[2]周向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体化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3(33).

[3]王明雄,陈燕,钟泽秀,卢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西藏教育,2013(06).

endprint

摘要: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更多的是体现在学制上的衔接,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衔接。文章从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以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例,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在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理论依据,供职业教育工作者参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有三种: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和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或重点中职院校内部实施,教学内容在中、高职内部贯通,教育期限五年。其好处是便于系统设计教学计划,教育模式完整,减少内耗,教学效益较好;但培养周期长,易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籍管理是分段管理,比较复杂。分段贯通模式指高职与中职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教学,相互衔接的中高职院校存在合作关系,该模式有利于中高职学校共同探讨、整体设计,并各自发扬教学、办学优势;其问题是双方合作的深度和效果不稳定,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选择较局限。对口招生模式指完成中职学业后到对口的高职学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这种模式中高职院校不存在合作关系,由高职组织考试,有利于引起多方面重视,统一协调,可以保障考试的质量和规格;问题是中高职教学课程没有衔接,专业学习及断档问题严重,浪费教学资源,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中职就开设,大部分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但进入高职后还规定学生要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很多学生有抵触。

不管是哪种课程衔接模式,都缺乏内涵式、实质性。例如,在人才定位上,中职学校注重就业与升学导向,在高职院校注重技能训练和学科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中高职学校之间课程重复率高,文化课脱节,专业课重复;在技能训练上,部分高校因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存在“倒挂”现象,无法让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中、高职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为了从实质上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在原则上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建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上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来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2 当前中、高职衔接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且信息技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其软件更新快,教师的课件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各占一半,教师要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刚从中学升入高职,对高校与中学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还必须具备导师的功能,引导学生摆脱中学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因此建立中、高职衔接要以应用为核心建立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体系结构,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解决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界限模糊、课程知识点日益增多但学时日益压缩相矛盾,操作性强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问题,教学内容要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等等。

3 信息技术类课程中、高职衔接方式、方法探讨

3.1 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

3.1.1 按照人才需求特点设计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和高素质人才,但是高职教育层次更深,更注重强调应用型、管理型和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信息技术类课程应当依据当前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如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甚至于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职业技能达到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即可,而在高职阶段,则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阶段的学习要比中职的学习更深、更广。

3.1.2 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培养导向

无论是中职、高职院校,在指定培养方案时,首先可通过企业调研、历届毕业生的反馈等方式确定需要的典型的工作岗位,有网站策划、页面效果图设计、网页动画、前端切图等详见下页表格,然后根据这些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制定教学内容,同时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训模块,使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最后在指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之循序渐进的发展,最终培养出有技能、有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3.2 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根据全人教育的理念,引入行业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对应“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双核课程体系培养规格,建立信息技术类专业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块化设置”设计如下页图片所示。

3.3 课程衔接设计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选择的知识点要突出实用性、典型性、时效性、层次性、趣味性和衔接性。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延伸开来,引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知识点日益增多、操作性强但学时日益压缩的矛盾;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分层递进、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课堂内以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主,课堂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的训练,教会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成倍提高教学效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分步实施教学过程。首先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项目驱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分解教学任务,“教—学—做”一体,以实际工作为模拟对象来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教学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上课时的反应,教学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真实感受和接受能力,关注课堂上学生反映,及时与学生有效互动,并作出响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主动参与教学。

3.4 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明确课程目标,分解课程模块,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现代教学系统,进行实时教学、远程教学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展教学内容,时时更新,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教学知识来源,贴近时代,使教学生动活泼。重视实训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中、高职衔接要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进行职业培训。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的独特之处,依据实用、宽基础、个性化和综合化等原则,不仅讲授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编制中、高职衔接课程时要注意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随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教学中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会面对的情况进行施教,尽可能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

[2]周向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体化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3(33).

[3]王明雄,陈燕,钟泽秀,卢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西藏教育,2013(06).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高职信息技术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