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宽
【摘要】教育过程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兴趣;创新思维
实践中,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英语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门外语,由于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很难自然地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摸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机械性训练,有意义操练到交际性练习。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学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所以,教师在面对新对象,新教材,新要求下,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坚持“三原则”:
一、兴趣先行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众所周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也就轻松、无负担。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幽默、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如果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讲“be”的用法,用口诀:“I(我)用 am ,you(你)用 are,is用于she,he,it(她、他、它);单数 is ,复数 are ;not 加在系词后;提前大写变疑问。”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性地学习。
二、激励原则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尤其是学生,他们天生喜欢赞美和鼓励。因此,在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主动回答或答的好的同学说一句“Wonderful!”、 “Great!” 、“Very good!” 、“Well done!”等进行肯定;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Can you say it again?”、“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You can study well ,if you work hard .”、“I believe you can donext 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习困难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三、主体参于原则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必须使教与学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英语学习,兴趣为先。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1
[2]七年级英语《同步整合方案》(仁爱版).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