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强
摘要:国际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时代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大好的机遇。在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策略:思想上要破除陈规、立场上要旗帜鲜明、策略上要辩证扬弃。其次,通过调整培养目标、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和提高政工队伍的素质等举措,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30153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化的日益普及,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共同境遇。在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更加严峻地摆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因此,深入分析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寻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策略和有效实践途径,对于高校履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一、国际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鲜明时代特征
国际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以经济为主导,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超越国家、民族界限,主动融入世界体系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趋势[1]。国际化既表现为一个过程,也表现为一种结果。作为一个过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整体的态势和进程;作为一种结果,是指全世界融为一体,实现全球资源跨国界的共享共用。无论是作为一个过程,还是作为一种结果,国际化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和直接体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空境遇。一方面,走向国外的大学生与日俱增。早在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科研、高等教育课程、高等教育服务也日益走向开放和多元,国际化使“现代大学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3],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鲜明时代特征。
首先,国际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崭新的教育环境。国际化打破了教育的国界、民族地域以及时空限制,摆脱了过去相对狭隘和封闭的教育环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在更高、更广、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条件,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再现代、从单一走向多维。其次,国际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复杂的教育对象。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意识形态汇聚一堂,相互碰撞,大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更加自由,观念更加开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学生,教育对象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再次,国际化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教育使命。国际化赋予大学人才培养使命以新的内涵。事实上,国外大学普遍重视应对国际化的挑战,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早在2005年,美国林肯计划就提出了“塑造世界公民”的高等教育主张[4]。审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又要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5]。
二、国际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6] 。毫无疑问,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时空境遇,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考量的时代视野。国际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客观环境,以其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产生着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又要看到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大好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作出正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科学地利用条件和时机,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的复杂环境[7]。
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导致政治信仰的动摇。在国际化进程中,不仅有激烈的经济摩擦,还伴随着尖锐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国际化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通过现代网络方式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在国际化进程中,“表面的经济、文化交流掩盖了激烈的对抗形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表现得更隐蔽更复杂”[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尖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客观上讲,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更多地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导致中国更多地是一种“输入”而不是“输出”,西方发达国家在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直接“输出”了西方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将受到冲击,甚至出现政治信仰动摇。二是,文化的渗透导致传统血脉的削弱。国际化为西方文化的渗透创造了条件。在国际化背景下,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暗地里进行着“西化”和“分化”的勾当,他们通过文化传播、文化渗透以弱化,甚至淡化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渗透给青年大学生,达到“西化”中国的目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极力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导着国际化的文化生产,利用项目合作、研究资助和社会捐助等形式向中国传播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普世价值”,使青年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甚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产生怀疑,动摇中华文化的血脉根基,削弱中华民族认同,使青年大学生“失去自己的精神信仰,失去自己的核心灵魂。[9]” 三是,价值冲突导致道德信仰危机。在国际化浪潮中,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也将深刻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在中西方价值冲突中受到冲击,导致极少数青年大学生人生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混乱、诚信观念淡薄,道德辨别能力下滑,缺乏应有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意识。[10]”
国际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大好机遇。其一,国际化开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国际化是一个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交流平台,在思想观念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更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世界的眼光密切关注和审视全球科技、经济和文化新动态,学会了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解释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的重大问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超越传统、跨越地域的在更广、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提升,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其二,国际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国际化将催生出许多崭新的问题领域,例如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思维问题、国际化理论与世界文明问题、国际化实践及其效应问题、国际化条件下价值观及其价值评判问题,如何应对国际化的战略思维问题、国际理解问题,如何弘扬民族精神问题,如何树立国家意识问题,如何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必将形成许多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三,国际化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国际化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检验的机会。在参与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西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有效经验等,从而“洋为中用”,借他山之石而攻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资本主义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11] 。与此同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失,从而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国际化背景下,我们应当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首先,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策略。在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共同时空境遇的条件下,我们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互动框架中,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一是,思想上要破除陈规。尽管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危机中蕴育着生机”,不能一谈到国际化就“谈虎色变”,我们应当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国际化现实,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打破陈规,要打破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接触、不能交流的思想障碍,要勇敢走向国际化舞台,敢于扩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交流,在增强了解的同时,客观地比较、鉴别、评判和借鉴别人先进的经验,用以改进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直面国际化现实,深入国际化交流,才能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二是,立场上要旗帜鲜明。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毁灭”[12] 。在国际化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抛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会背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法论基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在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政治交流的同时,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大张旗鼓地宣传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教育[1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辨明方向,认清本质,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三是,策略上要辩证扬弃。在国际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交流碰撞,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激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去考察和辨别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什么是可以借鉴的,什么是必须抛弃的。先进的经验要引进,腐朽的思想要抵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搞“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又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其次,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途径。一是,要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4]。培养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作相应调整。在国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在其使命陈述中,明确表达了承担国际化的责任。如密歇根大学的“服务世界”,波士顿大学的“全球公民”,哈佛、耶鲁大学的“世界公民”等。如果我们固守原有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就会与国际脱轨,与时代脱节。以往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立足于本民族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所忽略[15]。因此,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且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应将此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写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纲。二是,要丰富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实际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实际,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国际化催生出的许多人类共同面临的国际问题,应当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内容。在国际化背景下,除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应当放眼世界,积极开展全球伦理、生态环境、国际理解、和平发展等主题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眼光,引导大学生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立场,用世界的眼光观察和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国际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复杂国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更新教育手段。国际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全球化的重要表征。国际化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国际化时代,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人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强网络的开发和利用,构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丰富网络教育的新形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教育方式也应当由“灌输式”转变为“对话式”,要敢于面对大学生的不同思想和议论,敢于与大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的信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四是,要提高政工队伍的素质,加强思想政工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只有师资队伍素质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国际化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教师,特别是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应当通过专题培训、海外进修、联合项目、专项资助等途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和融入全球创造条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开阔视野、善于研究和把握国际化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规律的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参考文献:
[1]崔健,黄蓉生.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67-71.
[2]冯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30-31.
[3]王冀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02(1):5-8.
[4]刘江南.塑造世界公民: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向及其战略意图[J].中国高等教育,2011(9):60-62.
[5]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66-67.
[6]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94.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05.
[8]王杨,陈树文,徐帅.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眼点的迁移[J].社会科学家,2011(10):137-140.
[9]张春梅,宋焕斌,高国军.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6-109.
[10]王晓红.论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理论月刊,2011(8):186-188.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7-168.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13]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视野的系统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42.
[14]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32.
[15]张德启.塑造世界公民: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林肯计划[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