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应为”探析

2014-07-31 05:01戴昕王丽霞
高等建筑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质量

戴昕 王丽霞

摘要: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与大提高,且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结合地方行业高校自身的办学实际,通过深入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提出了地方行业高校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思路,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调试、政策制定等方面准确把握,切实提高地方行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方行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精力投入;学习精力投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3000104

2010年,国家在客观总结过去、科学谋划未来的基础上,出台了21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中国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任务。针对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中心工作,对不同类型高校要实行分类指导,着力办出特色”。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担负着为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如何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课题组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张安富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详细论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并将人才培养质量定义为是与社会要求的符合程度、与高等学校自身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代表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是“内适性”取向、“外适性”取向和“个适性”取向的统一[1]。这一内涵与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主导思想“三个符合度”相一致,即:学校确定的目标要与社会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相符合;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目标相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目标相符合。可见,满足社会要求、实现学校目标、实现学生自身价值增值构成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内涵。而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学校目标确切地说又是通过学生自身价值增

值来体现,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内涵就是学生接受教育后自身价值增值的程度。

二、地方行业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应为”探析

地方行业高校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4,做强地方行业高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分析,地方行业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关键因素,着力解决。

应为之一:定位要准确。定位是高校的办学之纲[2],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面向、课程、教学及质量保障等都要在定位中求解。学校定位应是学校办学基础、自身优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地方行业高校多数属于教学型院校,承担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人才规格定位首先应是行业应用型人才,要改变当前“追求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而不重视常规型人才培养” [3]的错位发展观念,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及其在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科学准确定位。

应为之二:理念要清晰。教育理念是学校的发展之纲,指导学校向“应然”状态前行。教育理念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决定了学校办学所持的信念与态度,关系学生、教师的前途与社会责任。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指出“教育理念应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渗透着主体教育价值取向,反映着主体对教育“应然状态”追求的一种特殊的理性认识”[4]。这里的主体应包含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学校在研究教育理念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价值取向,而不能忽略其一。这两个主体的价值取向应是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的,且彼此在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中互相依托、互相促进。

应为之三:办学要有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如果没有了特色,学校自然也就失去了社会竞争力。《纲要》明确提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由此可见,地方行业高校今后必须坚持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为之四: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包括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两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了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管理方式等决定了高校如何实现人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确定的前提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按照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试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完善教学过程,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中,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周期性,又要兼顾其稳定性和前瞻性,以保证培养的人才对未来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应为之五:制度设计要能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相长。众所周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振兴民族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研究上,反复实践与完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前沿性由教师的学术造诣决定,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则由教师的教学艺术决定。因此一名称职的教师需要教学与科研相长,而不是现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尺”。基于此,改革现有职称评聘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并从制度设计上促进教师形成潜心教学、精于学术的良好教风,改变当前教师“在教学精力上投入严重不足、科研上低水平重复”的局面。

应为之六: 文化氛围创设要激发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关键因子是学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性投入的多少是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学者引入学习性投入这一调查工具评价大学的教育质量。研究表明,那些能够让学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自主学习的学校被认为教育质量[5]更高。因此,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学风,让学生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用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上。这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形成呼应,最终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最大增值。

上述六个方面是地方行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发展目标的可行性,教育理念决定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先进性,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的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最终完成“如何培养人”的任务。上述六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彼此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校社会美誉度高会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质量的毕业生又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为学校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反之,亦然。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主要职能,三者彼此相互联系、互相支撑,互为一体,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基础、发展历程、师资水平等方面有差异

,因此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也有所不同,且在路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各有侧重。“有所不为后才能有所为”。地方行业高校首先就是要弄清“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然后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为,防止“皆为,皆无为”的尴尬局面,因此,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间的关系,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

吉林建筑大学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十所建筑类院校之一。经过58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拥有47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管、法、艺、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土木建筑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

(一)学校定位更加准确

通过认真总结58年来的办学经验,特别是经历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办学定位更加准确: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据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潜力,建设土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建设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这些定位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很好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理念更加明晰

学校通过对教育理念本质的学习和讨论,逐渐由过去的被动效仿向自觉探求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教育理念过渡。经过认真梳理,在全校上下树立了“育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主导,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享受职业幸福。树立起“六种意识”,即:注重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意识;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意识;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质量意识;注重理论基础,强化能力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应用意识;注重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之间融通的互动意识;注重教师职业发展,引导教师进德修业的自觉意识。

(三)“三实”办学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

通过对学校办学实践的长期探索,逐步总结形成了“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三实”型人才培养特色,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涵。

“理论基础坚实”是指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工程师所应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具备解决本专业领域工程问题必要的知识储备,具备适应本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扎实”是指培养的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思想作风朴实”是指培养的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本职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必要的人文素养。

在“三实”人才所具备的要件中,“思想作风朴实”是保证,体现了学校坚持正确的“育人为本”的教育取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应具备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要求,外在表现为品德端方,具备吃苦耐劳、勤勉踏实的敬业精神,安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从基层做起,能够“下得去”。“基础理论坚实”是支撑,体现了培养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外在表现为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面对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时能够“学得快”。“实践能力扎实”是核心,既符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又突出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外在表现为环境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强,能够举一反三,上手快,有后劲,在实际工程中能够“用得上”。“三实”人才培养特色不仅是学校50多年办学实践积淀的丰硕成果,也是今后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之路的主线。

(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创新性地建构了以“知行教育学说、CBE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两条主线有效衔接”设置课程体系,以“双导师、双学期单元”和“形成性评价方式”实施教育教学过程的“2+2”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将知识传授、工程思维培养、工程技能训练、工程职业伦理培育等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课程设置基于“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加以组织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同时对各学科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保持高度敏感。由于土建类专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加关心人类生命安全和生存空间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自觉意识,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关乎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观主动融入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路径选择正确、政策支持教学

学校一直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并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路径。对此,学校在政策制度设计上制定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同等对待的奖励和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和科学研究,树立教学才是教师第一职责的理念,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间的关系。通过采取分类设岗、学术评价注重成果质量等措施,带动教师自觉进行“教与学”设计和反思,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六)学生学习性投入持续提高

通过采取改善校园环境、搭建学生实践与活动平台、重建师生亲密关系、实施人生理想规划、实行班导师制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责任感。基于精品意识,学校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恢复了一度停办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公平选拔英语水平高、理论基础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培养。目前,该专业已经成为学校标杆专业,每年吸引大批优秀学生加入,积极向上的学风悄然形成。参考文献:

[1]张安富,靳敏,施佳璐.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 (11):13-18.

[2]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3]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1-5.

[4]刘献君.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4-11.

[5]史静寰,涂冬波,王纾,等.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9-23.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质量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用心处事
睡个好觉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