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

2014-07-31 09:40彭斯震孙新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年3期
关键词:绿色技术绿色经济传统产业

彭斯震 孙新章

摘要该文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战略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过去20年来,我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由此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20年也是承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移的20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超载和环境风险最高的国家,并且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丧失,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加快经济的绿色转型,中国有有利条件,如内需市场庞大、民间资本较为充裕等,但更多的是挑战,突出地体现在需克服三道难关:一是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自身对传统产业的旺盛需求还将持续10-15年,且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许多核心技术尚待突破,面临着传统产业锁定关;二是在传统能源行业的垄断性以及新兴产业的技术障碍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新兴绿色行业的国内市场培育非常缓慢,面临着内需疲软关;三是土地、水和矿产等要素价值被严重低估,环境损害游离于企业生产的成本-效益之外,面临着资源环境价格与价值扭曲关。面向未来,我国应立足国内需求来培育和壮大新兴绿色产业,继而再谋求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竞争优势。为此,我国需要重点从四个方面构建有利的政策措施:①完善促进传统产业淘汰/升级的倒逼机制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的经济发展考核体系;②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兴就业的紧密结合;③采取“技术创新—形成专利—建立标准—引导市场”模式谋求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力;④在全社会着力构建绿色消费模式。

关键词绿色经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激励机制;新型城镇化;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001-04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1

金融危机以来,绿色经济迅速成为全球焦点。在国际上,欧盟、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经济体积极制定了一系列以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等为核心的政策措施,试图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来促进经济复苏并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1-3]。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而且还会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并呼吁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积极绿化10大核心经济部门[4]。2012年召开的“里约+20”峰会以及目前正在制定的“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都把绿色经济作为恢复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重要出路[5-6]。在国内,“十二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实行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与世界正同步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那么,我国在绿色转型中面临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当如何立足国内、放眼全球进行战略布局?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

1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联合国环发大会20年来,发达国家依托经济全球化,加速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在此过程中,依靠自身强大的财政实力和科技优势,构建起了新经济模式;中国则充分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价格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这一模式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例如,20年来,我国吸引FDI数额持续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在投资构成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平均达55%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达50%,目前也近30%。但环境影响截然相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20年也是承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移的20年[7]。据测算,目前我国SO2、CO2、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3左右是由出口产生的。从当前国内外整体形势看,这种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以出口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道路已走到尽头。

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态超载和环境风险最高的国家。总体看,过去30年我国没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生态超载率是50%左右,而我国生态超载率接近150%,是世界上生态超载最严重的国家之一[8]。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Ⅲ类标准;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华北地区雾霾天气持续增多并呈现常态化趋势;许多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9]。能源消费总量达36.2亿t标煤,其中煤炭消费占全球的50.2%,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并且能源需要仍呈增长态势。

第二,中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丧失。总体来看,尽管当前全球对于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潜力仍然巨大,但我国继续依靠传统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道路已难以为继。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我国传统产业依靠低人工成本、低资源价格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了一定优势,但随着人口增速放缓和老龄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逐渐上升以及产能过剩,许多传统行业尤其是出口型传统行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甚至出现亏损。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统计,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钢铁业一直在盈亏线附近徘徊。2013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0.13%,吨钢利润只有0.43元,两吨钢的利润加起来不够买一支冰棍。传统中国出口型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都在10%以内,而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25个省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22%,而且外贸企业用工成本增幅比其他行业还要略大。部分附加值比较低、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已经呈现向东盟、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向。

第三,加快绿色转型是抢占未来全球经济制高点的共同选择。据高盛公司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经济总量要比目前增加4倍,这些增长将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10]。要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如不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将导致全球灾难性的后果。碳排放空间、环境容量越来越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规则制定的核心要素,并进一步转化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正是基于这一远景判断,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积极实施以降低碳依赖为重点的绿色经济战略。例如,欧盟启动了绿色经济发展计划,拟投资1 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以促进绿色就业和经济增长;美国实施了以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新政”,预计投资总额达7 870亿美元;韩国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计划投资107万亿韩元发展绿色经济;南非推出了包括发展绿色经济在内的“新增长路线”,将通过税收优惠措施,重点发展绿色能源以及相关的产品制造和技术服务。这些措施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衰退,更是为了抢占未来全球竞争主导权。

彭斯震等: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2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需克服三道难关

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有有利条件,但更多的是挑战。其中,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内需市场庞大;政府财力雄厚,民间资本较为充裕;新兴技术研发与发达国家整体差距不大,部分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面临的挑战则相对更大,主要体现在需克服三道难关:

一是传统产业锁定关。钢铁、化工、水泥、制造等传统产业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容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尽管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丧失,但我国总体上仍处工业化、城镇化中期,自身对这些产业的旺盛需求还将持续10-15年,这导致我国一些地区不断淘汰传统产业,另一些地区又在新上马传统产业,如“十二五”时期全国有26个省把钢铁作为重点产业,25个把石油化工列为重点产业,20个把有色金属列为重要产业,产业重型化特征将继续强化,在区域布局方面呈现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落后地区转移趋向。另外,从技术角度看,我国虽构建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却没能形成完整的技术自主创新体系,这些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存在技术和政策“卡脖”现象。

二是新兴绿色产业内需疲软关。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为例,在传统能源行业的垄断性以及新兴产业的技术障碍等因素综合影响下,这些行业的国内市场培育非常缓慢,产能相对过剩。由于内需不足,光伏产业仍在走出口拉动型道路。据有关研究,每千瓦时光伏发电的生产成本需要消耗铝土矿2 754 mg,铁7 278 mg,铜330 mg,生石灰15 240 mg,其生产环节属于高消耗、高污染[11]。照此下去,其结果将是“加快国外能源转型,加速国内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

三是资源价格与价值扭曲关。我国土地、水和矿产等要素价值被严重低估,而环境损害更是游离于企业生产的成本-效益之外。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绿色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成本较低,这导致绿色生产与传统生产之间的竞争优势得不到发挥,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在一些行业出现“循环不经济、绿色无效益”的尴尬局面。

3加快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措施

未来10-15年,是新兴产业逐步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撑的重要转折期。对于传统产业,应控制产能扩张,把满足内需作为主要方向;对于新兴产业,尽快启动国内需求,依靠13亿人口的大市场来培育和壮大产业规模,继而再谋求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竞争优势。支撑这一绿色转型战略,我国需要重点从四个方面构建有利的政策措施。

第1,完善促进传统产业淘汰/升级的倒逼机制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的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建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将环境损害(效益)定价并纳入企业生产成本,将绿色生产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作为传统产业准入门槛;在地方发展评价中试行GDP和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制度,从根本上转变GDP至上的政绩观。通过对生态环境产品研发补贴和相应的税费优惠等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尽快由当前聚焦于地产等转向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第2,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兴就业的紧密结合。在新型城镇规划中,制定和实施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标准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特别是制造环节,也要主动与新兴城镇发展密切结合。在新增就业人群和转岗就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高端人才培养方向上,也要主动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建设的需求进行转变,着力培养出适应未来绿色发展需求的多层次人才。努力形成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兴就业岗位,新兴就业支撑新型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新兴城镇发展应严把产业承接关,防止成为高污染和其他中低端产业跨区转移的目的地。另外,新型城镇与新兴产业的布局要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通过加快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公平性。

第3,采取“技术创新-形成专利-建立标准-引导市场”模式谋求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尤其是环境治理技术、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新能源技术、电动汽车、新节能环保材料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在充分汲取TD-SCDMA、北斗导航、高铁模式的经验基础上,加快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进程,继而通过经济全球化谋求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第4,在全社会着力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弘扬中华民族一贯勤俭节约的美德,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将绿色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去。完善环保标志、节能等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体系,探索施行“碳标签”等措施,增强公众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和参与。[12]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切实减少消费环节的资源消耗。通过政府采购和绿色消费补贴等形式,如节能产品消费补贴等,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采购绿色产品。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朱婧,孙新章,刘学敏,等.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22(4):7-12.[Zhu Jing,Sun Xinzhang,Liu Xuemin,et al.Study on Chinas Green Economy Strategy[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4):7-12.]

[2]邓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3.[Deng Na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Economy Strategy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1):1-3.]

[3]孙新章,王兰英,姜艺,等.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23(7):9-12.[Sun Xinzhang, Wang Lanying, Jiangyi, et al.Insight into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a Global Vision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7):9-12.]

[4]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R].2011.

[5]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uture We Want[R]. 2012.

[6]The HighLevel Panel of Eminent Persons on the 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 A New Global Partnership: Eradicate Poverty and Transform Economies throu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2013.

[7]王伟中.中国21世纪议程:迎接挑战的战略抉择与实践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22(5):1-4.[Wang Weizhong.Chinas Agenda 21:Strategic Choice and Practice Pursu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5):1-4.]

[8]WWF.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消费、生产与可持续发展[R].2012.[WWF. China Ecological Footprint Report 2012: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12.]

[9]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下步重点任务[N].中国环境报,2013-07-11.[Zhou Shengxian.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Facing China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Key Tasks in the Next Step[N]. China Environmental News, 2013-07-11.]

[10]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全球格局变化中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search Tea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Chinas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Global Pattern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3.]

[11]周彦武. 光伏产业让中国里外不是人[EB/OL]. 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30609/439483.shtml.[Zhou Yanwu. China Faces a Dilemma in PV Industry[EB/OL]. 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30609/439483.shtml.]

[12]彭斯震,张九天.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下若干关键经济指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2(5):27-31.[Peng Sizhen,Zhang Jiutian.Study on Key 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Indexes in Context of Chinas Goal of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5):27-3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necessity, mai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onclusions included that China achieves an excell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past 20 years, however, which also brings China heavy environmental costs, and the 20 years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s also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t pres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country of highest ecological overload and environmental risk in the world, and also los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China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for Chinas gree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uch as, huge domestic demands, abundant civil capital, etc., but the challenges faced are serious as well. Overall, China needs to break through three vital barriers. First, China is still at the stage of mid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huge demands for traditional industry will continue for 10-15 years; second, the domestic market development for new green industry is too slo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monopoly by traditional energy industry and limite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ng capacity; third, the elements of land, water and mineral are undervalued,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free of enterprises production cost.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foster and expand green industries based on domestic demands, and then striv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establish a favorabl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crucial for Chinas green transition and policymaking should focus on: 1) establishing forcedmechanism fo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upgrading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merging green industries developing, and prioritiz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economic achievement evaluation system; 2) promoting integration of emerging cities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3)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global market by adopting the pattern of to innovate technologyform patentestablish standardsguide market;4)establishing green consumption pattern in whole society.

Key wordsgreen economy;traditional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ies; incentive mechanism; newtype urbanization; green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绿色技术绿色经济传统产业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环境管制对黑龙江省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风景区潮汐性人流与可移动建筑设计研究
“绿色”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