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廷
1940年4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财政经济政策的指示》,提出了系统的财政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制度、关税税率、田赋原则、货币政策、生产建设、统制贸易等。
4月11日至26日,北方局在黎城一二九师司令部附近的北社村召开了由冀南、太行、太岳3个根据地的党、政、军高级干部参加的会议,通常称为黎城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的三大任务,成为指导和加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党政军诸方面建设的主要纲领。会议还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党政军群工作。
为统一指导华北各根据地的财经建设工作,北方局还成立了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由彭德怀、张慕尧、杨立三、聂荣臻、邓小平、郭洪涛、高捷成7人组成,彭德怀任书记,张慕尧任副书记。通过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管理,统一了根据地的党、政、军财政政策,建立财政经济制度,为解决财经管理人才的缺乏问题,整编原来在冀南创办、后转移到太行黎城县的冀南财政经济学校,改建为华北财政经济学校。
学校的创办
1940年5月,华北财政经济学校在武乡县韩壁村正式成立。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八路军总部共同领导,北方局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八路军总部后勤部财政经济部直接主管。政治工作由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直接领导。校长:张慕尧;教育长:柳林(周子明);政治处主任:彭胜昔;组织干事:蒋兰亭;宣传干事:金岢岚(谢明);文书:王英;教务科长:范惠;总务科长:张云丰;校部秘书:乔俊江;财政队队长:胡为禄;指导员:陈觉;税务队队长:吴志英;指导员:赵景周;金融队队长:王连云;指导员:吴碧江。
华北财政经济学校在武乡县韩壁村设立时,校部设在李炳家,教室设在西关老爷庙。下设财政班、税务班、金融班和高级班;主要教员有王述先、郭一、薜欧风、李静海、贺洪涛、魏凤鸣、黄志良、王子英、范惠、余小堂、吴英志、金岢岚、王连云等,共有教职员工30余人。财政、税务、金融三个班培养一般工作人员,高级班培训各专署的财经领导干部。培训干部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局所领导的区域,同时,从抗大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学员充实了教师队伍。华北财政经济学校首批学员招收学生300余名。
教学内容和形式
华北财政经济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为根据地经济建设服务,一切为了夺取抗战的胜利。《华北财校校歌》的歌词中,就充分体现了办校的历史背景、办校宗旨和奋斗目标。
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同志的抗日战争论述武装学员的思想。教育内容随着战争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式随着战争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但无论如何改变,其目的总是围绕经济战线上对敌斗争和建设根据地的需要,培养一批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熟练,又熟悉根据地各项政策的高素质业务干部。
针对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又大多来自根据地经济部门的在职干部,加上学习时间短的特点,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提倡多种学习方法,互教互学,以期速成。
从教学内容上讲,不论班级和专业,共同课程先后有《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方针等。不同专业还有不同的业务课程,教材大多是根据抗战前大专院校教材并参照根据地的需要改编的。如财政学、统计学、银行学、会计学等。会计学又分官厅会计、商业会计、成本会计、粮秣会计、簿记等。
学制分为短期培训班,一般为三个月;教学班,一般为半年;高级班,为一年。由于战争环境影响,许多时间不能正常授课,教学时间往往延长。
学生来源,大都是从地方政府和军队抽调的在职财经干部,如区财经助理员、县财政科长;军队后勤军需股长、会计,少数后勤处长。也有从抗日团体、学校转来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怀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学习积极向上,求知欲很强,时间上争分夺秒,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岗位,文化水平和社会经历不尽相同,有的书本知识多,有的实际经验多。针对这些情况,教学上十分强调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文化高的带动文化低的进行文化学习,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带动没有参加过工作的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办学,决定了特殊的教学方式。由于日寇经常“扫荡”,学校驻地常在敌人碉堡之间,转移行军频繁,经常是一边枪炮响,一边在教学。老师具有利用行军途中短暂的休息时间讲课的本领,学生也有一停下来就认真听课的自觉性。
在韩壁村驻扎期间,经常是敌人一来,就向后山转移,敌人撤退马上返回,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没有现成课本,全靠老师精心讲授,学生认真记笔记。为了完善笔记,同学们3至5人组成互助组,课后相互核对笔记,发现没有记全的地方马上补充和完善。
为了保证正常的生活,学员们节约民力,运粮、磨面都是师生自己动手,在背粮的时间,互助组也不放弃讨论。磨面时,推磨的、箩面的由一个互助组承担,边劳动边讨论。
组织学生深入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是华北财政经济学校坚定不移的办校校风。
对学员进行现行财经政策和法规制度的教育,是适应根据地工作需要的最好的教育方式。1940年,学校成立之初,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建党、建军、建政”的要求,抗日根据地制定了各种政策,北方局专门派人到校作了传达,并将根据地财经政策法规,作为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地有关部门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还让学员到场参加,参与讨论相关的问题,同时也参与地方政权财经建设的一些研究和设计工作,比如,财校的会计教员曾参与冀太联办会计制度的设计,这样他在讲课时,就可以根据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
财校还组织全校师生组成工作队,在武乡、黎城、辽县等地进行了几次整顿村财政的工作。在调查参与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财务账册和报表制度,拟定了一套完整的村财政实施方案,由太行三专署正式下达各专县区村执行,村财政的管理状况有了较大改变。
夏秋救国公粮征收期间,学校都要组织工作队,划分地区,不仅在根据地开展工作,而且也分别到工作条件困难的游击区和接敌区,帮助地方政府征收公粮,宣传抗日救国和征收政策,既完成征粮任务,又让学员增长了知识。
加强政治工作
华北财校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工作体系和党组织体系。总校设政治处,分校设训育科,队设正副指导员。校部设党总支委员会,队设党支部,班设党小组。做政治工作的专职指导员和负责政治工作的副班长,全面掌握学员的思想和学习情况。通过谈心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学员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党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的制度。共产党员不但处处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而且都有做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分工和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校政治处主任彭胜昔是一位红军干部,多年从事政治思想工作。他经常在教职员工及广大学员中深入调查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校长、老师起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亲如兄弟姐妹。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校政治处还经常组织革命理想教育。邀请北方局、野战政治部领导到校讲政治理论和坚持抗战的课程,坚定了学员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学员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进行形势教育,也是加强政治工作的重点。杨尚昆、彭德怀、左权、罗瑞卿、刘伯承、邓小平、陆定一、王东明等高级首长都到校作过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在恶劣的战争生活环境中,全校师生精神生活充实,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形式丰富多彩。在武乡驻扎期间,开展篮球比赛,办学习墙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排练话剧、歌舞、秧歌、鼓书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深入到乡村进行宣传演出,开展军民联欢等。课前、集会时总是歌声嘹亮,班级之间的相互拉歌呼喊声此起彼伏,校长和师生同声齐唱雄壮的抗日歌曲,激励着大家的抗日热忱。
在反“扫荡”中
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是按照军队建制组建的。在学校校本部领导下,按专业设置若干个队(相当连),队下设分队、班。校部配备军事教员,师生都穿军衣,并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百团大战进行第三阶段时,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武乡是日寇“扫荡”的重点区域,在这种斗争极为残酷的情况下,师生配备有自卫武器。学校从部队调来的学员,都是带枪的军人。地方学员每个队都配备了几支枪和手榴弹,学生们都要求参加战斗。但是,八路军总部考虑经济人才是根据地的宝贝,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安定的学习环境,不能耽误他们的学习,更不能轻易让他们上战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牺牲,所以派出特务团的警卫部队来掩护他们。转移行军很频繁,有时三五天就要转移一处,甚至一天转移几个地方。行军时组成战斗班,有尖兵、后卫、收容队。轮流站岗放哨,警戒敌情,口令随时变换。紧急集合的军事演习经常进行,时刻准备反“扫荡”。
学校在游击战争中学会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和分散突围的战术。遇到敌人包围就化整为零,规定突围后的集合点,有时规定两个或三个突围集合点。这种机动灵活的战术,避免学校遭受损失。虽然经过多次转移、突围,但学校师生没有损失一个人。
设立三个分校和财校的终结
由于日寇对华北地区连续进行“扫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各根据地被残酷分割,地区之间的联系非常困难,各地派到太行来学习的干部,需要通过多道封锁线。山东分局的学员派来太行学习的学员,途中就走了3个月,还有一些学员在过封锁线时不幸牺牲。根据这一情况,北方局决定华北财政经济学校在冀南、山东、晋西北开办3所分校。
1940年10月,总校派柳林(周子明)带领郭一、蒋兰亭、金岢岚等同志,并抗大第六期毕业的学员40余人,从辽县桐峪镇出发,通过平汉铁路,到达冀南地区创办分校,于1941年6月正式开学,由周子明担任校长。周子明调离总校后,由杨安生接任教育长职务。1941年初,又派许在廉带领部分教职员工,开赴山东组建了第二分校;由魏凤鸣带领部分教职员工,开赴晋西北组建了第三分校。
1941年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根据地需要大量行政管理人员,为此,以华北财政经济学校总校为基础,创办了晋冀鲁豫行政干校,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兼任校长,副校长岳一峰,训导主任朱之尚,张慕尧不再兼管学校工作,财校的总校工作人员大部分编进了新成立的行政干校,但财校原属的各分校仍然以华北财政经济学校分校的名义继续办学。
1945年4月,晋冀鲁豫行政干校改称太行行政干校,1946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创办北方大学,太行行政干校一分为二,以该校原财政、税务、金融方面的师资编为北方大学财经学院,原该校的行政干部并入新组建的长治师范。
1948年8月,北方大学与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合并,改名为华北大学。1950年10月,华北大学从邢台迁址北京,改建为中国人民大学。
(责编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