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想象”手法

2014-07-31 18:11顾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思念手法

顾燕

诗歌题是高考语文必不可少的一个考点,而表现手法的运用是高考诗歌题常见的题型,所以熟练掌握和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近年来,“想象”这一表现手法经常出现,很多学生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无法可依,不知如何下手。我在这分析归纳出三种方法,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读出古诗词中是否运用了“想象”手法。

一、抓住关键词——忆、遥、想、记、梦

一首古诗词中若出现了“忆、遥、想、记、梦”这些词语,基本上就能很有把握地确定这首诗运用了想象手法。因为“忆”通常是回忆过去,“遥想”可以是想象未来,而“梦”更是虚幻的,作者在梦中与所思之人相遇,想象彼此在思念对方。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遥知”两字显然可以读出这首诗运用了想象,诗人想象自己的兄弟在家乡登高,在山顶遍插茱萸时却少了一个“我”,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直接用“想”字,想象家里人坐到深夜却还在谈论着远行的人,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可见思乡之深。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看到“忆”字,我们也可以直接读出想象手法,作者设想友人在潇湘之上,愁听江边此起彼伏的猿啼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用“梦”来表达想象的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通过想象梦境中的繁华热闹的场面反衬梦醒后现实的悲凉。

二、抓住诗人所刻画对象的转变

抓住诗人所刻画的对象的转变,也可以很好地读出作者是否运用了想象手法,这也可以称为“对面着笔法”。本该写诗人的所观所感,转变成写对方的所观所感,这就是诗人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本是写诗人在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而在这里作者却想象对方在怨恨漫漫长夜,望月思念自己而整夜难眠,想象独特,能更有意境地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元稹《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本写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子,却在三四句一转,想象自己的妻子以春尽为期等待与他重聚,而现实却无法实现。后来白居易写了《望驿台》和诗,其中“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和元稹《望驿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想象,都用了“对面着笔法”,更好地抒发了思念之情。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都是通过刻画对象的转换,即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抒发情感的。因此,“对面着笔法”也是读出古诗词中想象手法的重要依据。

三、抓住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是读出古诗词运用想象手法的重要依据。时间的转换可以是回忆已消逝之境,也可以是想象未来之境。空间的转换是指诗人所写的地点发生变化,由诗人当时所处之地想象到其他地点。例如高适的《除夜作》先写“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马上又转为“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旅馆”“故乡”的空间转换,作者用了想象手法,想象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高适还有一首《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此处的“城南”“蓟北”的地点转换,运用了想象,写出了将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再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他日重聚,在西窗之下剪烛夜谈今夜巴山夜雨的情景。这里诗人想象未来之境,时间上的转换也可读出想象手法。时间上回忆已逝之境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以上这些都可以准确读出古诗词中的想象手法。

古诗词通过想象能把感情表达得更为传神,我们只有熟练掌握判断想象手法的几种依据,方能做到得心应手,巧拿高分。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思念手法
层递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厚重感
思念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