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琴连
一、课程实施背景
伴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论语》《古代诗歌散文》《外国小说欣赏》等等选修课程的开设,无疑为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以《论语》选读为例,在我上一轮接触它的时候,《论语》作为高考语文中必考的一个专题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想法,但更多的时候只是点到即止,迫于课时、考试等现实原因,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时间来到2012年秋季,我又回到了新一轮高一的教学,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再深化的契机。当我与《论语》选读教材再度邂逅时,它作为必考专题将从高考语文试卷中消失了,而会以新面目出现在自主选修模块(IB)的考查内容中。这就意味着,对于一部分不参加自主选修模块考试的学生来说,《论语》与他们的高考无关;而对于另外参加自主选修模块考试的学生们来说,《论语》也只是作为“18选6”中的一个选择罢了。我不认为这种改变是对《论语》地位的弱化,相反地,卸下了“高考指挥棒”的桎梏,对于《论语》这样的民族文化经典而言,对于兼有“塑造学生灵魂”作用的语文学科而言,都是一桩幸事!
说到底,语文教师,其实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领略民族语言的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不断完善自我,潜移默化地塑造出美丽的灵魂。
二、课程地位与意义
我想,对《论语》选读教材,首先有必要从思想上重新定位它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才能反思它与其他文化经典课程的区别,进而明确其特色。
著名学者柳诒徵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可见,孔子和《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象征,不仅如此,更应是人类普遍价值的象征之一。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就是将孔子思想作为启蒙运动要宣扬的普遍价值之一来介绍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也时时面对功利社会中道德滑坡的种种怪象,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经常会有点“难以承受”,更何况学生呢?
所以,我们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论语》,诵读着那些凝聚了先贤智慧的经典名句,体悟着一个个依然生动、充满温度的“生活片段”,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生根发芽开花,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调整好心态,有个精神的家园可以依靠。正如温儒敏教授推介自己最喜欢的书——《论语》时说的:“那些思想精华,会一点一滴持续地滋润整个人生。”
三、角色的转换和教材的重组
我们所选用的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教材,一共有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主题。教材选录的174章约占《论语》全书的三分之一。我觉得作为教师,想要上好《论语》,光学习教材和教参肯定是不够的,通读《论语》全文应该是基本前提,并且还要参看一些名家名注。历代对《论语》进行诠释的学者众多,可谓佳作如林,比如《论语集注》(朱熹)、《论语别裁》(南怀瑾)、《论语本解》(孙钦善)等,还有很多从各种角度解读《论语》的作品,如《论语今读》(李泽厚)、《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论语〉心得》(于丹)、《论语趣读》(吴惠敏)等。只有在积累大量的资料和名家不同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进行比较选择,重新整合,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
也许有人质疑,上门选修课看这么多书有必要吗?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教师的精神成长还会直接启蒙学生的精神发育。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读书更应是我们的不二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老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面对新课程,我们首先应该转换角色——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由于选修课程的特点,不可能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并且受着学时的限制,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我将教材重新整合为四个主题进行学习。“一、走下圣坛: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于丹曾说:“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所以在第一个主题里,通过介绍孔子的身世和风雨人生路,以及发生在他与他的学生如子路、子贡、颜渊、宰予等人之间的生动故事,让学生们重新认识这群可爱的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供奉于圣坛之上的雕塑群。“二、学习篇”,了解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学思想和学习主张。“三、为人处世篇”,感受儒家推崇的人格修养,感悟儒家思想里的处世智慧。“四、为政与哲学”,简单了解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与哲学主张。分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走进儒家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精髓,每个主题下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细化组织教学内容,以其中第二、三两个主题(作为教学重点展开)为例,“学习篇”细化为: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境界;“为人处世篇”又细化为:君子之道、择友之道、心灵之道、理想之道等。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从发展角度有选择地整合教材资源,并结合原著作一些适当补充。
《论语》本身并没有提供太多的知识,它呈现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想所谓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使我们这些后辈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我们每一个人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诵读、熟知、领悟《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篇章,更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跨越时空,让经典接上“地气”,即站在当下从现代人的角度审视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可以让学生探讨:“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实质区别在哪里?在今天实现“为己之学”的困境是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谈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探讨求学的最高境界“乐之”的现实可能性。可以一起探讨如何认识自己、观察别人,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与朋友和谐相处,当遭遇朋友的欺骗或背叛时怎么办。可以联系现实中食品安全等问题,反思重建国人精神世界的急迫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儒家所倡导的“义利观”。总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咀嚼经典,不断提升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读出经典的现实意义。正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叔本华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这样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让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论语》很显然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论语》选修课程就是针对当代高中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面临的困惑,结合《论语》中具有现代思想意义的章句,开展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现代阅读。倡导边读边思,联系自身经历,感悟生活智慧。课程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冀望当代中学生能从《论语》的人生智慧中获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平和心态,积极达观,勇于进取。
从教育为人生的原则出发,我们的教学理应致力于给学生提供一种获得人生幸福的可能。如果说幸福是一种能力,那么,推出《论语》选修这样的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或者为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作一些必要的铺垫。让学生与经典文化有一次美丽的邂逅,也让经典中的那些精华,去一点一滴地持续滋润学生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