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发强++汤忠兰
教学天地视角与理念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发挥工具性,更要注重它的人文性,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语文课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作为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将语文课堂演绎为德育渗透的大天地,这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一、字词教学中有大发现
我经常在课堂上和学生们玩味语言文字,发现一字传神的效果,研究字词背后蕴藏的情感,并由此感悟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内化为孩子身上的品质,与孩子形影相随,受益终身。
例如在教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这首诗时,“绿”字用得特别灵动,诗人经过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才决定用它,这个“绿”好在哪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绿”是“吹绿”的意思,我们仿佛看到了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春天;有的说,这个“绿”是动态的,我们仿佛看到了江南的春天慢慢来临的样子……这时我引导:满眼满心的绿,孩子们,你们爱这绿吗?爱这绿意盎然的江南吗?诗人同你们一样,他爱这绿色,更爱这绿色的江南。一个“绿”字饱含着诗人多少深情啊!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深情再来读一读。
通过对“绿”字的反复玩味,我和同学们不仅发现了绿意盎然、缤纷多彩的江南,更发现了王安石是一位深情的诗人,只有如此热爱家乡,如此热爱江南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名垂千古的佳句呀!
二、朗读指导中有大情感
指导学生朗读,赋予课文强烈的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情感的目的。指导学生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第6自然段,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播放《国际歌》创设情境,庄严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感情基调。接着我和学生对读:
我满怀深情、一字一顿地读到:“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我的语势先高后低,重读“屹立”。
学生们被我感染了,用非常蔑视的语气,接着读到:“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读后半句的时候,不少同学脸上也表现出了欣慰之情。
当读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时候,我用比较快而高的声音渲染效果,用自豪的语气和同学们对读,大家的情绪被极大地点燃,用热血沸腾的声音读道:“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用对读的形式,用我们自己的声音,用充沛的感情,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的技巧。同学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将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了脑海之中。同时,日本侵略者的可恶行径,也让同学们深深地厌恶。
我对同学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也深受感染。这种“大情感”的获得,不得不归功于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三、课堂讨论中有大文章
语文课堂上,我经常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从而突破课文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我就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引导学生讨论。真理越辩越明。有的同学认为:不应该放这条鱼,离鲈鱼捕捞时间也就差两个小时,有什么要紧?有的同学则认为:必须放!这是原则问题,不能随随便便。还有同学也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位父亲借鲈鱼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学生们在发言中都能做到有理有据,通过辩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我们只有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长大才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涵养的人。没有过多的说教,学生们通过辩论,就轻松地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想不到课堂上这小小的辩论,还能做这么大的文章,真是一举两得。
四、教学迁移中有大发展
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文本之意、教授之意与学生所悟之意有机地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课堂语言让课堂气氛活泼生动,让学生融入情境,投入感情地展开思维,达到“形散”与“神不散”的和谐统一。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利用课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陶醉于西沙群岛的美景之中,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喜欢?”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懂得了西沙群岛是祖国的南大门,是物产丰富、风光优美的地方,所以对它产生了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发问:“我们祖国像这样的地方有许许多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吗?”引导他们联想到小兴安岭、桂林等祖国的风景区,使他们了解祖国的美好,祖国的广大,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时,同学们都知道了说话要讲究艺术,要简单明了,要抓住要害,还要得体。课后拓展,我就模拟好多情境,比如:打电话向老师请假,老师与家长之间有话需要转述等,不仅训练学生说简洁得体的话,还教育他们做智慧、有涵养的人。
一堂课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迁移到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德育也水到渠成了。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像油与水似的处在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水乳交融,难以分割的。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将语文课堂演绎为德育渗透的大天地,让学生在这块天地里既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接受了良好的品德熏陶,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