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高阿申
鉴识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
文·图/高阿申
明代到嘉靖朝,在分期上,一般被划归为明代晚期。明晚期一共有五个朝代:嘉靖、隆庆、万历与天启、崇祯。限于篇幅,本文先就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青花瓷器的特征,作些探究。
有关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的青花瓷器,目前在市面上还时不时能见到些。例如碗、盘、碟、罐等。况且价格亦不算高,相对晚清民国时期的价格甚至还有些回落。而民国早年,嘉靖万历青花瓷的价格,有些可抵得上晚清的官窑器。喜爱中国瓷器文化的收藏爱好者,不妨可把这一时期的器物,权作当下的收藏目标,以期不远的将来,有个较高的回报率。
嘉靖青花瓷在用料上,继承前朝衣钵,用的是“回青”料。正德一朝历时16载,早中期青花,多数用江西乐平所产平等青,部分采用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
正德晚期,遂改用“回青”。回青,产地西域,青中闪紫。明代王宗沐《江西大志》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所以,正德、嘉靖所用的青花料,系以回青掺和石子青使用的。原因是单纯回青料,“则色散而不收”,在绘画上难以得到理想效果。
由于嘉靖青花用回青料,青花发色普遍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而浓重、鲜艳的色调。它的特点是:既没有永乐、宣德及元代青花瓷上那种明显的黑铁斑,也少见正德时期的那种灰黑色调,又比成化时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艳丽。
因此,嘉靖青花瓷,在明、清之际曾得到较高评价。
隆庆一朝只有六年,青花瓷器与前朝相类(图1),除造型、绘画风格略有变化外,青花瓷器制作基本上是嘉靖的延续。回青料继续使用,有些青花呈色同样幽靓可爱。
万历青花瓷器(图2),早期与嘉隆时期无特别差别,有的器物若不写万历年款,往往很难和嘉靖朝区别开来。中期以后,因改用浙江衢州、信州两地所产青料,加上图案花纹的演变,差异明显。此时,民窑生产更发达,善于仿古的有周丹泉的“周窑”和吳昊十九的“壶公窑”,均属当时名品。民窑青花器开始大量销往欧洲。
这一时期,瓷器制作由于采用“官搭民烧”政策,官窑民窑瓷器的界线不怎么很分明,官窑瓷器通常比民窑好,但亦有不少民窑精品,制作水平毫不逊色于官窑器。
万历早期青花亦用回青料,并同石子青掺和着用。万历中期以后,因回青料断绝,遂改用浙江所产的浙料,少数青花瓷色泽还是蓝中闪紫,而多数的青花颜色变得淡浅,呈色蓝中泛灰,并延续到天启时期。使用浙料的青花,其色调虽不及嘉靖回青料浓艳、青蓝,但颇具沉静之感(图3)。
嘉靖朝历时四十五年,中、小件器物同前朝相比,在工艺和质量上沒有的太大变化。
大件制作较正德时期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如大罐、大盘、大鱼缸等。但质量呈下降趋势,胎壁更厚,胎色白中闪灰,不如明代早、中期时淘炼精细、胎质致密洁白,釉面亦不及小件器来得肥润。
中、小型的炉与罐,腹部的拼接痕较前朝明显。
隆庆一朝仅有六年,制瓷不多,却在质量和精细程度上,超越前朝。纹饰与造型,亦甚有自己个性。
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制瓷上,青花瓷的小件,通常较大件器细润,透明釉泛微青。
早期时,大件器的胎与釉与前朝差别不大。中期制作水平较高,有些精品,甚至可同后朝康雍瓷媲美。
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相督造龙缸,由于逼迫严紧,窑工童宾跳火自焚”,引发工潮,致景德镇御窑厂受损。此后,质与量都有明显的下降。
嘉靖皇帝自幼体弱多病,道教的养生之道深得皇帝共鸣,故嘉靖敬重道教,一生乐此不疲。
葫芦自古是一种极方便的盛器,而道士们给皇帝敬奉的丹药,就是用葫芦装来的。所以,在器型方面,嘉靖一朝所造之葫芦瓶不仅数量多,且形体庞大、式样丰富,除普通形状外,还有四方、六方、上圆下方等器型。
嘉靖制瓷的另一特点是小件方形器亦多,如方盘、方碗、方罐。之中,尤以四方小罐的烧成难度最大。譬如嘉靖至隆庆时烧造的一种小型的四方罐(图4),便是一例,主要是弧形的棱角难以拼接,在窑内易变形、开裂,故成品率极低。
隆庆五年,都御史徐栻在奏章中专门提到“三层方匣等器式样奇巧,一时难造”,请求减缓烧制。所以,四方罐的烧造数量不多,品种主要是五彩,少量为青花器。此外,自嘉靖起,筒式炉多见,当与民间的求神敬祖拜佛有关。
隆庆朝制瓷较重视质量,“于三朝中犹如鹤立鸡群,光彩夺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但艺术上少有创新。造型上,比较有特色的当数提梁壶、六方壶、多角形盒、银锭形盒与方胜形盒。多角形盒有长方、八方者;文具有笔架、水滴、砚台等。该朝由于年代较短,传世器物不太多见。
万历青花瓷器种类繁多,大件器物数量增多,如30厘米直径的大碗、60厘米的梅瓶、70厘米高的花觚。
笔者曾鉴识过一件从新加坡回流的万历官窑款青花龙凤纹出戟大花觚,高90厘米,制作规整。还与朋友从欧洲买回一件高60厘米的青花百鹿图大罐。若算上盖,该罐高度当在70厘米以上。如此一件硕大之器,其端庄与规矩,尤其是纹饰之精美(图5),出乎人意料(参见高阿申《瓷器百鹿图考》,2014年第二期《收藏家》)。
上述三朝的纹饰,除了承袭传统图式以外,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而在瓷器图案上较多地出现百鹿、仙鹤、八卦、祥云等纹样,还风行葫芦纹、八仙纹及鱼藻纹。
鱼藻纹是以鲭、鲌、鲤、鲫四种鱼为主题,含有清正廉洁的意思。鱼藻纹中鱼体肥大,是这一时期纹饰上的特点。此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用植物根组成的棒字“福”、“禄”、“寿”花纹。“‘仙道贵生’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福、禄、寿”,“福、寿、康、宁”,无疑是道教的教义思想最完美的体现。
总而言之,嘉靖起,题材图案多样化,不仅有各种龙、凤、孔雀、云鹤、狮子、海马、麒麟、三羊(开泰),鱼藻、花鸟、花果等图案,还有“八仙过海”、“八仙捧寿”、“三仙炼丹”、“乾坤六合”等题材。
以谐音和吉语为装饰内容的题材亦广泛受到追捧,如 “葫芦纹”、“寿山福海纹”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款等。“葫芦纹”即“福禄”的谐音。明人讲究谐音,因而,有明一代,瓶少罐(官)多。
1. 嘉万时期婴戏图,儿童的头上部或后脑勺特别大(参见图1),头与身体的比例不匀称(图6),这是嘉靖万历时期儿童人物纹的一大特点。
2. 肩部如意纹之间,饰有环状连接物及连接物下有三枚小叶,为嘉万时期的纹饰特征。有的如意间有连接物(图10),有的却没有环,有的连接物形似三条飘带物(参见图6)。这三枚小叶或三条飘带,正德时是没有的。
3. 肩部的锦地纹,嘉靖以前,都是些菱形小格。嘉靖(图7)至万历(参见图1、图2)时,流行由长线条组成的锦地纹:在蓝地上用浓料,构出竖橫长线条,组成锦地图形或在蓝地上留白,组成锦地图形。这不同于嘉靖之前的明中期。
4. 胫部以蓝地白花构图的莲瓣纹边饰(参见图1),为隆庆时最多见,时代性较强。腹绘婴戏纹二组计十六人,底落青花兔形图记款。有关兔形图记款,文博界以前有始于康熙之说,其实,当从隆庆起,万历时多见。
5.海水纹边饰画得较草率,蓝色海水中的水波纹线条,通常为四、五根,且含糊不清、在似有似无之间。与明中期时所绘的海水四溅的浪花及清晰的水波纹有明显的差距,属嘉万及晚明时期常见的画法(图8)。
6. 颈与胫部所饰的双轮廊线所画的三角仰、覆莲瓣边饰,为万历时的新纹样(参见图3)。
7. 胫部一周共边的莲瓣纹较为简约,莲瓣内,倒垂的花朵下设有一颗宝珠(参见图4、图6)。此纹样不同于明成(图12)、弘与正德,为嘉靖时所出现的新边饰。
8. 人物后脑头发呈散开状的扇形,此人物必为下人或仆人(图10),这在明代瓷器的纹饰上,是个特定的符号,经常出现(参见图2)。而另一位,当然是上人、贵人,泾渭分明。这类纹样为嘉靖至天启时多见,也是鉴定上的重要依据之一。
嘉靖龙纹多见闭嘴龙,少数有张大嘴者,偶有正面龙。隆庆时多见团龙、团凤、团螭等图案。万历龙纹大都为张嘴,笔道清晰,五爪遒劲有力。
此外,嘉靖起,晚明罐的底部均施釉,不同于正德民窑罐的底部大多为涩胎。但大型罐及明末崇祯时的粥罐除外,特别是崇祯时的粥罐。该时期的粥罐,其实是属于讨口彩(粥罐之谐音为“做官”)的陈设品,故全部为涩底。至康熙时,粥罐始为釉底。
嘉万时期,碗的圈足已有很精细的一类,即所谓“泥鳅背”。其足内墙呈略内弓形的弧壁,内墙角亦较圆润,墙根呈圆脚,同清三代时的圈足形制相类。这不仅仅官窑,一些民窑精品,圈足的内直墙及墙角,亦常带有内弓的圆弧度,足际滚圆、呈典型的泥鳅背(图11)。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嘉、万之瓷后世仰慕,模仿者历来不断。康熙、雍正两朝,官窑与民窑争相模仿,连款识(包括官窑)亦以明朝为荣为时尚,故有相当高的水准,甚至达到“与真无二”境地,极易混淆。
但康雍所仿嘉万之器通常胎体大多较致密、手感偏重,器身所罩透明釉光爽呈亮青釉,纹饰图案较为细腻。尤其青花色调,不是灰蓝就是呈翠毛蓝,与回青泛紫现象有差异。
当今艺术品市场,赝品如潮。相对老仿品而言,现代仿品的破绽多数较为明显:青花漂浮、色调灰暗;胎体过厚,胎质干、涩,不滋润;罐或炉内的上下併接痕(横接缝)凸鼓,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过于扩张;器身不见应有的使用留痕,亦鲜有土沁之类的入土依据。当然,亦有仿制得有模有样者,且作旧充分。
然而在一些细部特征上,经常不到位。例如:海水纹中的线条过于清晰、反差明显,线条有时被画成七八根,甚至更多;人物的造型,或者婴戏图之儿童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多多少少带有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古物有一定差距。
总之,掌握特征要领,仔细鉴认,真赝是不难加以区分的。
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