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芳
摘要:
武汉是一座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城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信教人数众多。主要有佛教归元寺、道教长春观、伊斯兰教民权路清真寺、天主教上海路天主教堂(汉口圣若瑟堂)、基督教荣光堂等。
关键词:历史建筑;现存教堂;武汉
一、概况
我们在这里简要分析民国时期宗教历史建筑,民国时期修建的宗教建筑的宗教流派大致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天主教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基督教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传入武汉,其最早的教堂分别位于武昌大堤口和汉口大夹街。
武汉现有教堂都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修建的,建筑特色大多为哥特式。
二、现存民国时期四座教堂的具体情况
(一)天主教堂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四座。其中民国时期修建的仅一座:
汉阳显正街天主教堂(圣高隆庞堂):位于汉阳区显正街163号。前身为西门天主堂。现建筑建成于1936年。该教堂长约50余米,宽约15米左右,占地约千余平方米;门朝北,其上方设玫瑰窗,尖顶,两侧方塔高耸;外墙为水泥麻石,屋基高于地面1米有余,北面、东面和南面以花岗石和黑色铁花栅栏围成一个“[”形院落,门口砌有水泥阶梯。是哥特式风格建筑,为二层混合结构,建筑底层是内廊式布局,二层礼拜堂,侧廊为砖砌围拱。历史上本教堂因奉圣高隆庞为主保,又名圣高隆庞堂。圣高隆庞会1919年始创于爱尔兰,1920年来武汉汉阳。堂内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做弥撒。最为奇特的是,在堂内唯一的祭坛正中,塑有一尊本堂主保圣高隆庞的立像,使得这座教堂与其它教堂有了特别明显的区别,因此,该堂在教内被称为圣高隆庞堂。该堂后边现还有圣母山和主教公署楼等建筑,它是汉阳目前最美最大的一座教堂。
(二)1861年,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到达汉口,成为最早进入华中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现存基督教堂有六座,民国时期修建的有三座:
a.荣光堂
位于武汉市汉口黄石路26号。该堂是武汉市现存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1931年兴建,由建安营造厂施工。原名格非堂,以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而命名,是为了纪念这位近代第一个进入华中地区的英国传教士来汉传教70年暨百年诞辰而建造的。1951年12月23日该堂采用圣经中“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的名句正式改名为荣光堂。它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11平方米。堂该堂系哥特式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为三层砖木结构,底层为中廊式办公用房,底层中部主入口采用尖券透视门式样。二层是礼拜大厅,设有坚券穹隆形大祭坛一座,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做礼拜,三层则为开放式的小型观礼台。荣光堂正立面钟楼高耸,红瓦两坡以十字架中分,整个建筑显得朴实大方。其右墙脚的奠基石,至今保存完好。
b.救世堂
位于武汉市汉口汉正街475号。救世堂的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是武汉早期的教堂之一。为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在武汉最先传教的地方。因陈旧狭小被拆除后,在福音堂的原址上重建了救世堂,救世堂建于1930年,属于地域主义近代宗教建筑,西洋教堂中国地方化的典型作品。它系红砖清水墙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该堂外观飞檐翘角,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大门为单檐琉璃瓦中式盔顶,正立面的二层中间开有白色常圣光冠冕的大十字窗。主堂内部沿用西式做法,堂内的祭坛无穹隆,礼拜面向的平面墙体上,则以彩色玻璃开了个直径达2米常圣光冠冕的大十字窗。前门楼按三段构图,半圆拱窗,楼顶建有四个八角形小塔。
c.圣米迦勒堂
位于武昌复兴路26号,为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兴建。圣米迦勒堂就是以主保米迦勒的名字命名的。该堂建于1918年,系哥特式建筑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型。它的形体细长。两坡顶较陡,正立面高耸挺拔,门窗都是哥特式的尖券拱。现一层为办公用房,二层是礼拜大厅。祭坛前有个约1米高的白玉受洗池,雕工十分精美。
三、结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最真实的记录,研究武汉民国时期教堂建筑的发展状况,揭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针历程。无论近代西方教会在武汉地区建造教堂的目的如何,不可否认这类建筑的出现推动了武汉地区现代文化的进程,为武汉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财富,最终成为武汉城市风貌和地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武汉宗教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传统宗族和宗教势力的演变等社会文化特征,从最初的相互排斥到和谐发展,促进了武汉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康、徐钧.宗教地理学研究内容与发展动态[J].当代宗教研究,2005(02):25-31
[2]张晓虹.晚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基督教宣教区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04):39-51
[3]薛熙明、朱竑.交通对基督教空间扩散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基督教宣教地的分布为例(1807―1920 年)[J].热带地理,2008(03):288-293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