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
(同煤国电 同忻煤矿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0)
某矿1302工作面采用综放放顶煤工艺开采,北邻1301采空区,南邻1303采空区,属孤岛工作面。开采煤层属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为1~3个月。工作面距离地表约500 m,在回采过程中,极易与邻近采空区形成漏风通道,煤炭自燃条件极易满足。在这一过程中,防火工作尤为重要。
1)周边发火率高,中部发火率低。
综放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受采动影响,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开切眼和停采线(两道两线)等采空区周边位置的矸石遗煤密实性较采空区中部小。基于此特点,采空区内部风阻和漏风分布有所不同,表现为采空区周边风阻小,漏风强度大,采空区内部风阻大,漏风强度小,进而导致采空区周边自然发火率高,中部自然发火率低[1]。
2)本工作面采空区发火率低,相邻采空区发火率高。
在回采过程中,本工作面采空区内的遗煤属于初次氧化,而临近采空区的遗煤属二次氧化。二次氧化的遗煤氧化升温速度比初次氧化的遗煤自燃升温的速度快,火区复燃的速度也比自然发火速度快,使得防灭火工作更加困难[2]。对于自然发火的难易程度,相邻采空区的自然发火率比本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然发火率高[3]。
3)两道两线发火率高。
综采放顶煤工艺的进风顺槽和回风顺槽支架处顶煤放出率低,在采动影响下,顶煤受压而发生破碎、压酥、离层等现象,且巷道顶煤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氧化升温,在进入采空区后两巷的遗煤温度较其他地点高,极易发生自然发火。
综放工作面开切眼处断面积大,积存遗煤多,初期工作面推进速度慢,开切眼处遗煤氧化时间长,煤体温度较高,在一定的漏风条件下,极易发生煤炭自燃。停采前20~30 m,工作面不放顶煤,采空区遗煤较多,停采后若不能及时撤面、封闭采空区,将导致自燃危险性的增加。
首先,在矿井通风系统图上确定各压能测点的位置。压能的测点一般选在各个风流的分、合点,斜立巷和水平巷的各交点(见图1),辅扇、风门、调节门和主要防火墙的前后各点。测压前要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查清或测定各测点精确标高。采用基点法对各点进行测定,测定气压计读数、干温度、湿温度和风速,风速要连续测3次取其平均值,其余可测1次,然后再测量测风处断面积,计算出风量,以计算风量平差和校正风速[4]。
分别计算各点的绝对静压、动压、绝对全压、位压、相邻采空区的静压和阻力,见表1。
图1 1302工作面通风系统图
表1各测点压能值及阻力计算表
1302工作面通风系统示意图见图2。进回风巷与相邻采空区绝对静压差与漏风量关系图见图3,图4。
图2 1302工作面通风系统示意
P1—采空区绝对静压 P2—进风巷绝对静压
P1—相邻采空区绝对静压 P2—进风巷绝对静压
由单元格法在工作面布置测点,见图5。
图5 工作面测点布置图
工作面各测点的漏风情况见表2。
表2 工作面各测点测量值分析表
由表2可知,从工作面1~4点流入采空区的总风量为201 m3/s ,从采空区流出工作面4~7点的总风量为200.1 m3/s,可见,流入和流出采空区的风量基本相等。
测定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检测装置在试验工作面建立一氧化碳、氧气以及乙烯观测系统,装置的主要由传感器、传感器引线、数字测试仪表、保护铁管和测采站等部分组成,见图6。
图6 测试观测系统示意图
通过对5个测点在距工作面不同距离的采空区内的气样分析,分别得出CH4、CO2、C2H6、O2等参数,根据5个测点的不同参数,绘制出随工作面推进,采空区内各测点O2浓度的变化曲线,以便直观探寻采空区的三带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数据得出:
1)测点进入采空区后20 m左右,CO气体出现,判定不自燃带位于采空区后20 m范围内[5]。
2)气体浓度变化和温度变化较大的区域为20~55 m。顶板垮落规律和通风状态变化规律决定了其遗煤氧化升温规律。当顶板出现周期性来压时,通风状态发生变化,区域漏风量增大,遗煤氧化速度加大,遗煤温度上升,随之出现CO气体。随后顶板逐渐压实,漏风量减小,氧化速度减弱,遗煤温度下降,此区域为自燃带[6]。
3)进入采空区55 m后,测点气体和温度浓度呈下降趋势并稳定在一定状态,可以断定超过55 m后的区域基本为压实区,其氧气浓度也不受外界通风系统变化的影响,该区域可以定义为窒息带。
通过采空区漏风流场的速度分布和氧气浓度分布,结合采空区三带的划分方法,确定采空区“三带”具体范围,并与现场温度取样相互验证,进而确定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V:
V=L自/T
式中:
V—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m/d;
L自—自燃带宽度,m;
T—煤层煤样的最短自然发火期,d。
自燃带宽度取决于顶板岩性、工作面推进速度、漏风通风压差,本煤层自燃带的距离为50 m。自燃发火煤层,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
代入上式可得:V=0.56 m/d。
即月推进量为16.7 m,在实际生产中该煤层月推进量能达到70~80 m,因此,1302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可能性极低。
根据现场观测,总结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自然发火规律为:采空区周边发火率高,中部发火率低;本工作面采空区发火率低,相邻采空区发火率高;两道两线发火率高。
从工作面压能分布的实测数据可见,1302工作面的进回风巷与相邻1301和1303采空区,静压能差均较小,进风巷与1301采空区的最大漏风量只有11 m3/min,回风巷与1303采空区的最大漏风量只有49.1 m3/min,不足以引起相邻采空区的自然发火,基本上实现了1302工作面的进回风巷与相邻1301和1303采空区之间的均压通风。
根据现场测温和取样分析数据得出,采空区20 m范围为不自燃带。各测点温度变化和氧气浓度较大的区域是20~55 m,该区间可以被称为自燃带。超过55 m后的区域基本为压实区,其温度和氧气浓度也不受外界通风系统的变化影响,该区域可以定义为窒息带。
1302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为16.7 m,实际推进速度远远大于最小推进速度,因此,采空区发生自然发火的可能性极低。
参 考 文 献
[1]陈士军,刘宪明.孤岛工作面综放开采过程中自然发火状况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0(2):13-14.
[2]孟祥军,程卫民.深井近距离开采易燃厚煤层二次氧化自燃发火的预控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17-18
[3]张传胜,潘传连,朱启宽.厚煤层分层开采煤层自燃发火的综合防治[J].山东煤炭科技,2002(6):5-6.
[4]樊海燕.大面积采空区煤炭自燃区域防治技术[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8:37-41.
[5]杨 炎.孤岛综放面采空区“三带”数值模拟与实测研究[J].煤炭技术,2009,28(10):41-43.
[6]王 雷,杨胜强.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