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发挥“颠倒课堂”学习模式的优势

2014-07-29 02:17石海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下功夫课外文言文

石海滨

摘要:当前中考文言文不考课内知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漫无目的,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另辟蹊径,现行的“颠倒课堂”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摸索中使两者有机结合,开辟学习文言文的新路子。

关键词:文言文颠倒课堂优势

期末考试一结束,课代表就一脸无奈地说:“老师,文言文我们不用学了,考试根本不考”。学生这么说是因为2012年地区性中考语文试卷改革,降低了课内文言文分值,加大了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既然如此,我们的期末考试就必然以中考的改革为导向,学生们的不适应与抱怨也就很正常了。

学生们总认为不考的知识没有必要学,殊不知,只有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深厚积累,才能在应对课外文言文时游刃有余。可是怎样学习课内文言文却成了难题。不学吧,文言知识得不到积累,不可能向课外迁移;学吧,又不考这些知识,学生学着没有劲头。怎么办?就在笔者一筹莫展的时候,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培训,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颠倒课堂”学习模式让笔者豁然开朗。

“颠倒课堂”就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移到课外,交给学生自己,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和努力程度灵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提出有效的见解并在课堂中分享。这有利于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颠倒的课堂是先学后教。颠倒的课堂强调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在激发和互动中达到教学目的。

回到学校后,笔者就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前文言文教学,总觉得学生预习可能会弄不懂,都是笔者一点一点地去讲解,笔者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借助于导学案和微课程,把学习内容让学生带回家学习,课堂上则以学生展示成果和提出困惑为主,笔者再进行讲解,补充,答疑,总结。学生由被动地听,变成了主动地学。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笔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因此,学生的兴趣更大了,参与性也更强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辨析能力。

要让学生主动学,学得好,真正发挥出“颠倒课堂”的优势,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上下功夫:

首先,需在“诵读”上下功夫。反复诵读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提出诵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这个要求,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笔者便要求学生在家反复诵读,等到学生自认为达到了要求,就自己录音,并把录音传到网络上的学习平台,以供老师和同学们评鉴。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诵读的水平。刚开始,听得频率比较高,后来同学们读得好了,每节课就挑选几个来欣赏,师生一起进行评鉴。

其次,需在“点拨”上下功夫。学生通过熟读,再加上导学案的学习和资料的查找,对文章的内容已经不陌生,对文章大意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比较久远,语言环境、词语含义、句型使用等方面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这些知识可能一带而过或完全忽略,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真正的文言知识还是不明白,不掌握。所以只有把这些知识学习透彻才算掌握和积累了文言知识,才有利于将来的阅读和答题。因此课堂反馈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点拨,重点强调,让学生加深记忆,这也便于整理归类和积累总结。如《山市》中“或凭或立”中的“凭”,古义是“靠着”的意思,和现代的名词“凭借”有所区别;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桃花源记》“便要还家,皆出酒食”中,不知道“要”通“邀”这个句子就很难理解;此外,“交通”“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如按现代词语翻译,将会改变原文意思;再者本文中省略的成分比较多,如果不补充完整,句子也会理解错误。当然古代语法知识不必讲解太多,对于这种古汉语的现象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慢慢就熟悉了。

再次,需在“议论”上下功夫。“议”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层次探究。经过前面的学习,读懂文章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却比较肤浅,因此,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当然,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时深入理解探讨,才能在课堂展示环节中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才能质疑和探讨,否则只能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匆匆而过,一无所获。因此,老师在这一环节上必须下功夫围绕主题探讨设置内容,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才会产生期望中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例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自己就可以把握住。但对于“苏轼为何夜晚到承天寺游玩”,又为何自称“闲人”却不得而知,这时候学生对苏轼的写作背景稍作了解,学生各种思想就跳跃出来,经过交流,“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豁达乐观的心境”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这样,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就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最后,需在“拓展”上下功夫。学习课内文言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课外拓展,如果不向课外拓展,学生对课外文言文还是抵触和畏惧,做题还是靠猜,得分还是很少。所以,课内知识学透了,老师要及时找一篇相类似的文章(可以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型、写法等方面类似),学生做起来不难,而且感到学到的东西能用得上,才会觉得学习课内文言文是必要的、有用的,自然也就喜欢学、会学了。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明确了本文记叙的要素,也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西江月》《西湖游记》等课文,要求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分析三篇文章在描写“月光”上的不同。通过分析交流,学生就能进一步分析出有的文章是直接写月光的,而有的文章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写月光的,并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不但在学习课文时有很大帮助,就连作文时,也会不知不觉地用上不同的描写方法,增添作文的亮点。

教无定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也一定会被生动活泼所取代。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功夫课外文言文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文言文阅读专练
最简单的字最难写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从“三有青年”到六个“下功夫”谈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半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