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传》的外交智慧

2014-07-29 02:16冷克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秦穆公左传秦国

冷克金

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课外读物之一,《左传》的谋略智慧很值得给同学们点拨一二。以下,我们就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军事外交智慧:

一、釜底抽薪,烛之武妙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危难之中,烛之武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任务。首先,他利用不争的事实、雄辩的逻辑打动秦穆公:从地理位置上,秦人是“越国以鄙远”,只能是“亡郑以陪邻”。郑亡后,晋国更加强大,秦国却毫无利益可言。从历史事实上,“君尝为晋君赐矣”,但晋人“朝济而夕设版焉”,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并且“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所以结果是“阙秦以利晋”。一系列不可否认的事实不由人不信服。其次,烛之武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去说服秦穆公:烛之武语言委婉,“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又表现出时时为秦国利益打算,“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让秦穆公心悦诚服。最后,烛之武以他高超的洞察力,清楚地明白,秦、晋同床异梦的联盟关系。

烛之武以他无畏的精神、娴熟的辞令、超人的外交谋略,不动一兵一卒取得了胜利。烛之武退秦师后,秦、晋矛盾加深。郑国利用秦、晋、楚三国争霸的机会,采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取得了继续生存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二、连环计,晋人智赚士会

连环计有两种含义,一是使对方自缚手脚,如赤壁之战时,徐庶让曹操把战船连在一起,再一个就是连续用计。我们取第二种意义。文公七年的令狐之役,晋人赵盾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在战略上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致使当时出使秦国的“先蔑奔秦,士会从之”。到了文公十三年,“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便想借助外交手段使士会回国,但这种外交谋略一开始具有欺骗性。秦康公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当他听到魏寿余提出把魏地归入秦国时,便“许之”。魏寿余“履士会之足于朝”,聪明的士会一下子明白了。接下来魏寿余回魏地交涉前提出,找一个熟悉魏地的人和他一起先秦国的军队回去,和晋进行交涉。秦康公完全丧失了警惕,便派谴士会。士会含蓄地向秦康公提出要求,如果晋人不让我回来,你要保证我家人的安全。秦康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结果,“既济,魏人以噪而还”。秦康公只好将错就错。

这是一个周密的外交谋略,可以说做得天衣无缝。为了让士会回来,先让寿余假装叛晋去秦,魏寿余再假装带一晋人回国谈判,聪明的士会又不露声色地提出让秦人保全其家人的要求。一系列的谋略和手段让晋人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三、笑里藏刀,假途灭虢的外交谋略

假途灭虢是一个著名的军事谋略,后人把它归为三十六计之一: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谏,且少长于君,君暱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难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

晋献公通过外交手段获取了虞君的信任。最后远近皆取,一举两得。晋献公外交谋略的成功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虞公好贪小惠,不识大体,晋人投其所好,用宝马、美玉满足其贪心,使其心动。其次,宫之奇虽然富智慧,但“懦而不能强谏”,并且,“君暱之,虽谏,将不听”。另外,荀息用甜言蜜语拉拢虞君,掩饰自己行动的真正目的。最后,利用晋、虞同宗的关系麻痹对方。结果,“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很明显,“假途”这一成功的外交谋略,是后来一切成功的基础。

四、反间计,楚王灭随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左传·桓公六年》“楚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对楚王说:“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楚武王于是充分利用这一次机会,把精锐之师隐藏起来,让少师看到的都是老弱残兵——“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看到这种情况便骄傲起来,不可一世。回到随军后“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在贤臣季梁的极力劝谏下才没有中楚人的圈套。到了桓公八年“随少师有宠”,“楚子伐随”,“季梁请下之”。但少师固执地认为楚不堪一击,说“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且狂妄地表示,“不当王,非敌也”。结果,“战于速杞,随师败绩”。楚人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迷惑并利用了随人使者少师。成功的外交,无疑会给自己增加巨大的力量,帮助自己在各方面占据优势,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陈曦译.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endprint

猜你喜欢
秦穆公左传秦国
五张羊皮
爱马说
从善如流
瞒天过海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鸡口牛后的故事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