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4-07-29 02:16孙西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鲁迅笔者阅读教学

孙西光

摘要: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作为高中语文重头戏的阅读教学一直被忽视,在课堂中很少听到学生阅读的声音。针对此现状,笔者特提出一些增强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策略。同时也积极地号召各位同仁能积极正确地重视阅读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学生学习就只会考试,老祖宗的好东西却没学着。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打游戏、聊天和看电影上,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一个国家影响深远。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不阅读的中国人,叫人忧虑》。文中提到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他们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的确有些浮躁,不愿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书了。而这些在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身上更为明显:繁重的学业外,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玩游戏、聊天当中。地铁、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上,学生要么是在高谈阔论昨晚的游戏,要么是在“点头”瞌睡,鲜有看书的人。他们任由无聊占据心灵,荒废大量宝贵时间,任由青春在虚度中挥霍殆尽。长此以往,阅读水平普遍较低。

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少一些烦躁,多读些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语文阅读教学迫在眉睫。

在笔者看来,高中生阅读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参与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方可完成:学生需要对读书保持着较高的阅读兴趣,长期坚持;教师则需要适当的引导、长期督导,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应试教育”让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阅读能力的养成没有捷径可走。应试教育下,课内现代文的考查为滋生学生懒惰情绪提供温床。教师也甘心当起填鸭人,为提高分数乐此不疲地辛勤耕耘。学生自然仰面张口,不分优劣全盘接收。时间、精力大部分浪费在背诵考题、考点上,忽略能力的培养。因而即便外面春色满园,姹紫嫣红,学生却依旧固步自封、情有独钟。试问,如此下去,谈何能力。

第三,社会大范围内读书气氛不浓,好书较少。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此话不虚。学生虽然活动范围有限,但难免在与父母相处的点滴时间里受社会风气影响。物欲横流的社会对金钱的无上崇拜,对文化的极端鄙视无形当中给学生一种假象:阅读可有可无。这无疑会使学生变得浮躁,宁愿花上一天时间玩个游戏打发无聊时光,也不愿花上一个小时翻开书仔细品读一篇佳作。学生曾经不止一次跟笔者抱怨:昨晚太倒霉了,好不容易赶上个休息日,居然停电了,害我一晚上无聊死了。看,学生即使没有网络电视可看,闲下来也不知道拿本书看看。

第四,教师和家长推荐少、重视不够。

就像笔者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学生的学习爱莫能助,加上工作忙,更是无法去督促学生,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作业检查也是无从下手。教师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在应试教育下,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如今考试指挥棒发生变化,思维方式却不改变,想改变有难度,想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担忧。教师因为工作任务重、改革大,又要吃透教材,又要研究教法,还要了解学生,加之繁重的日常业务,琐碎的班级管理,教师根本没有空余时间进行阅读,无法与学生进行对等交流,无法直接给以阅读意见。

根据学生在阅读中的上述现状,再加上笔者平日教学中的一些经验,特提出以下相应措施:

首先,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培养阅读习惯。

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成语又是经过千年沉淀下来的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之一。因此我通过“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挑战”等知识竞赛的形式把常用汉字(3500字)和课本内出现的所有成语找出来。听写汉字主要借助白板让学生正确书写。成语则借助游戏通过展示图片猜成语、你画我猜环节分必答、抢答和风险答来通关,快乐地学习。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在上精读课时,学生手中拿只笔在书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随时动笔记下阅读感悟。另外,学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还可以写读后感。要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刚才提到,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参与其中,而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无疑是学生,教师则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必须做好引导,设计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记得讲授《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话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把每一部分都改成一幕剧,把内容改成对话和场景,以内容一为例,笔者的设计如下:

(追悼会场外)

鲁迅独自在礼堂外徘徊,身后背景是可以看到的刘和珍的灵堂以及大大的“奠”字。

女学生程君: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君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鲁迅:没有。

程君(正色):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鲁迅(陷入深思):……

钱理群教授在《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一书中讲这篇文章时提到:“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或者说我们之所以需要文学,就因为它关注的始终是人,是人的心灵。”[1]鲁迅写《纪念刘和珍君》,并不是要记录、再现历史事实,而是要抒写“三·一八惨案”对他心灵的冲击,他的心理反应。因此文章是围绕着面对血腥的屠杀“说”还是“不说”的矛盾、困惑展开的。而笔者结合钱教授的设计以及自己的体会做了以上安排,表演完后再让表演者谈自己的感受,鲁迅表演者谈谈自己陷入深思时在想些什么,其他同学也谈谈看到表演时有什么感受。通过表演和观演,学生完成了一次心灵体验。

其次,相信学生、拿出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经典名著。在这些名著中,有最朴实的人生哲理和最高深的人类智慧,而要学会它,就要自己亲自去读、去品。以《论语》为例,关羽就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看来这话有些夸张,但也透露出一条信息:《论语》对于治理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作为国家未来的高中生谈阅读就不得不去读它。《论语》一共二十章,每一章下又有至少十则,该如何去读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找出日常经常用到的,把它们按照生活类、学习类、政治类等类别分门别类,让学生按组选择其中一类,课上自由反复朗读,不作解释,几节课后,让学生谈感想,接着发问,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过朗读、背诵,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探究真理,他们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在教师引导启发、同学互助、自我解疑后,学生的疑问解除,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要“寝不语,食不言”,为什么对待父母要“无违”,为什么要“三年勿改于父之道”才谓孝?在学生的深入思考后,笔者采用专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以及推荐书籍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最终参透内涵。因此,只要你放开手,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信任,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奇迹。而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一切答案尽在书中,他们才会乐意去书中寻找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书海遨游。还有一点,对教师较有挑战性,那就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要不计个人得失,把个人荣辱抛之脑后,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阅读。

endprint

再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孩子把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铭记于心,而这些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甚至还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所以父母日常不重视教师这一行业或轻视阅读的话语和态度都会影响着孩子对阅读的态度。因为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基本不能指导学生阅读,另外,工作忙的家长内心觉得亏欠孩子,没有别的补偿,所以只知道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据学生反映,自己家的藏书有时还不会超过20本。再者,家长的空缺教师也没能很好的补充。所以弥补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的缺憾十分必要。因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培训条件暂时达不到,所以只能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经常带孩子去书店逛逛,买一些教师推荐的好书,或孩子想要阅读的书;监督学生每周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监督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亲身阅读。亲自去读作品,了解自己所要讲授的作品,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亲自制作读书卡片,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展示给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真正和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

最后,在笔者看来听说读写中最重要的是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次数多了,听、说也顺便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读的方式也有很多:齐读、范读、分段读、抢读。正音、节奏、感情在读的过程中都得到解决。以鲁迅为例,鲁迅的语言普遍被认为是晦涩难懂的,其实不然。鲁迅写完《淑姿的信》后,自己也十分欣赏,就和妻子许广平一起朗读,全篇铿锵入调,就连鲁迅自己都被文字里的音韵陶醉了。鲁迅是个启迪心灵的语言大师,所以通过朗读他的佳作,定能体会其作品的独特韵味,感受到千回百转的情感,把握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教师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鲁迅文章中内容含蓄的部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除了课堂阅读,笔者还开辟了校外课堂,因为笔者相信不同情境下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当笔者有了新的体会,会通过网络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或在大雨倾盆的午后亦能品味相同的情境。靠阅读,笔者引导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情境,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感觉,产生独特而鲜明的内心感悟。这其实才是走入作者内心世界的通道。当学生有了情感之后,笔者让学生全体起立,放声吟诵,在朗读中,气壮山河的声音猛烈冲击着学生的耳膜,撞击着他们的壮志雄心,读着读着,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有时他们也会向笔者提供他们自己认为的好书,并且乐于把自己的阅读体会与笔者分享。这正是笔者要他们阅读的目的,也正是笔者想要他们达到的阅读效果!

注释:

[1]钱理群:《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251页。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M].漓江出版社,2012.

[2]张丽娜.图式与语境—阅读教学研究的两个切入点之比较[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01).

[3]刘琳.模糊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上的应用[J].淄博师专学报,2008,(07).

[4]郑曼妮.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08).

[5]耿永表.如何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04).

[6]扈新生.谈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素质化的突破口[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02).

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迅笔者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