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4-07-29 09:49郝喜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课改数学课堂学习兴趣

郝喜红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课堂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才能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充满无穷的生机。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改;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98-02

生成式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根据课前预设,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析与探讨、讨论、交流、质疑与反思,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在预设前提下新的学习目标的生成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困惑。这些新问题实际上指向不同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

二、认知结构的生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材、教师产生交互作用中,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猜测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固定点与新知识的异同点能清晰地辨别,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和新的认知结构的生成。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问题:(1)有一位地主老来得子,异常高兴,他决定从小儿子一岁开始直到10岁,每逢生日送给儿子一个红包,第一年包一枚金币,第二年两枚,以后每年所包金币数是前一年的2倍。还不到一年,地主又改变了主意,他决定每年给小儿子的金币数变为原来的两倍,请问他需要把已经准备好的10个红包全部重新包过吗?为什么?地主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金币?比原计划多多少?(2)你能将解决上述问题的算法推广,求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吗?试试看,把你得到的结论写下来。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实践,通过比较两个数列:1,21■,22■,…,28,29■;21,22,23■,…,29,210。发现两个数列“错位相等”,为求“比原计划多多少?”,将两个数列相减,从而“发现”错位相减法,然后,从特殊到一般,将此解法推广到一般情况,得出前n项和公式。这一过程与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再创造”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得出前n项和公式之后,教师将前n项和公式板书于黑板中心位置,进一步探究由上述过程得到S■时,需对q分q=1和q≠1讨论的原因。学生参与新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究,就能灵活应用“错位相减法”解决一类特殊数列求和问题,并可有效地避免忽视特例而产生的疏漏。

三、学习内容的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自始至终留心捕捉和筛选这些鲜活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并有意识地设计给学生去剖析,正本清源,巧用错误资源以促进生成,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反思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悟和反思。如在《概率》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抛掷一个均匀的正方体玩具(各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事件A表示“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事件B表示“朝上一面的数字不超过3”,求P(A+B)。很多学生是这样求解的:因为P(A)=■=■,P(B)=■=■,所以P(A+B)=P(A)+P(B)=■+■=1。但是这种解法很快遭到不少学生的质疑,学生提出A+B不是必然事件。经过学生的交流、探求、争执、讨论,发现事件A,B不是互斥事件,所以不能使用事件和的概率公式。正确的求解是将A+B分成出现“1,2,3”和“5”这两个互斥事件,记出现“1,2,3”为事件C,出现“5”为事件D,则事件C,D两事件互斥,所以P(A+B)=P(C+D)=P(C)+P(D)=P(C)+P(D)=■+■=■,在探索纠错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四、数学能力的生成

创设合情推理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数学概念,探索数学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探索概念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如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ABC中,■=■■,DE∥BC,且与边AC相关于点E,△ABC的中线AM与DE相交于点N,设■=■,■=■,用■,■表示向量■,■,■,■,■

问题1:你认为还能用向量■,■表示哪些向量?问题2:从上述解答中不难发现,图中所有的向量都可用不共线的向量■,■表示,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是否都能用给定的向量来表示呢?请你自己意画两个不共线的向量■1,■2来表示,并观察平面内任意向量是否都能用它们表示。问题3:上述过程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物理中的类似知识:力的分解与合成。■=x■1+y■2,可以看作是力的分解、合成的向量表示形式。从前面的研究及力的分解、合成的经验,可以发现:向量中的x,y是唯一确定的。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猜想?问题4:你能给出这一猜想的证明吗?

五、利用体验性信息生成

在教学中可生成体验信息即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后,再延伸到新课的教学中。如《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二分法的思想,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来引入。情境1:现有12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只有一个球稍重,为了尽快地找到这个小球,你能找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吗?(采用二分法,很快就可以找出这个小球。)情境2:模拟“幸运52”节目中的“猜商品的价格”,由学生A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老师身上的衣服的价格,并不时要求A说明猜测依据。(采用“二分法”去猜,就能很快的猜出它的价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体验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组织权,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师能比较好引导或将学生的“杂音”变成亮点。随时准备运用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意外的信息生成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努力构建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参考文献:

[1]沈金寿.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教学的探讨[J].福建中学数学,2006,(08).

[2]林建森,蔡仲兴.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J].数学教学通讯,2006,(09).endprint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课堂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才能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充满无穷的生机。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改;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98-02

生成式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根据课前预设,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析与探讨、讨论、交流、质疑与反思,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在预设前提下新的学习目标的生成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困惑。这些新问题实际上指向不同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

二、认知结构的生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材、教师产生交互作用中,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猜测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固定点与新知识的异同点能清晰地辨别,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和新的认知结构的生成。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问题:(1)有一位地主老来得子,异常高兴,他决定从小儿子一岁开始直到10岁,每逢生日送给儿子一个红包,第一年包一枚金币,第二年两枚,以后每年所包金币数是前一年的2倍。还不到一年,地主又改变了主意,他决定每年给小儿子的金币数变为原来的两倍,请问他需要把已经准备好的10个红包全部重新包过吗?为什么?地主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金币?比原计划多多少?(2)你能将解决上述问题的算法推广,求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吗?试试看,把你得到的结论写下来。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实践,通过比较两个数列:1,21■,22■,…,28,29■;21,22,23■,…,29,210。发现两个数列“错位相等”,为求“比原计划多多少?”,将两个数列相减,从而“发现”错位相减法,然后,从特殊到一般,将此解法推广到一般情况,得出前n项和公式。这一过程与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再创造”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得出前n项和公式之后,教师将前n项和公式板书于黑板中心位置,进一步探究由上述过程得到S■时,需对q分q=1和q≠1讨论的原因。学生参与新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究,就能灵活应用“错位相减法”解决一类特殊数列求和问题,并可有效地避免忽视特例而产生的疏漏。

三、学习内容的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自始至终留心捕捉和筛选这些鲜活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并有意识地设计给学生去剖析,正本清源,巧用错误资源以促进生成,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反思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悟和反思。如在《概率》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抛掷一个均匀的正方体玩具(各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事件A表示“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事件B表示“朝上一面的数字不超过3”,求P(A+B)。很多学生是这样求解的:因为P(A)=■=■,P(B)=■=■,所以P(A+B)=P(A)+P(B)=■+■=1。但是这种解法很快遭到不少学生的质疑,学生提出A+B不是必然事件。经过学生的交流、探求、争执、讨论,发现事件A,B不是互斥事件,所以不能使用事件和的概率公式。正确的求解是将A+B分成出现“1,2,3”和“5”这两个互斥事件,记出现“1,2,3”为事件C,出现“5”为事件D,则事件C,D两事件互斥,所以P(A+B)=P(C+D)=P(C)+P(D)=P(C)+P(D)=■+■=■,在探索纠错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四、数学能力的生成

创设合情推理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数学概念,探索数学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探索概念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如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ABC中,■=■■,DE∥BC,且与边AC相关于点E,△ABC的中线AM与DE相交于点N,设■=■,■=■,用■,■表示向量■,■,■,■,■

问题1:你认为还能用向量■,■表示哪些向量?问题2:从上述解答中不难发现,图中所有的向量都可用不共线的向量■,■表示,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是否都能用给定的向量来表示呢?请你自己意画两个不共线的向量■1,■2来表示,并观察平面内任意向量是否都能用它们表示。问题3:上述过程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物理中的类似知识:力的分解与合成。■=x■1+y■2,可以看作是力的分解、合成的向量表示形式。从前面的研究及力的分解、合成的经验,可以发现:向量中的x,y是唯一确定的。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猜想?问题4:你能给出这一猜想的证明吗?

五、利用体验性信息生成

在教学中可生成体验信息即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后,再延伸到新课的教学中。如《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二分法的思想,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来引入。情境1:现有12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只有一个球稍重,为了尽快地找到这个小球,你能找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吗?(采用二分法,很快就可以找出这个小球。)情境2:模拟“幸运52”节目中的“猜商品的价格”,由学生A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老师身上的衣服的价格,并不时要求A说明猜测依据。(采用“二分法”去猜,就能很快的猜出它的价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体验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组织权,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师能比较好引导或将学生的“杂音”变成亮点。随时准备运用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意外的信息生成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努力构建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参考文献:

[1]沈金寿.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教学的探讨[J].福建中学数学,2006,(08).

[2]林建森,蔡仲兴.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J].数学教学通讯,2006,(09).endprint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课堂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才能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充满无穷的生机。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改;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98-02

生成式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根据课前预设,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析与探讨、讨论、交流、质疑与反思,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在预设前提下新的学习目标的生成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困惑。这些新问题实际上指向不同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

二、认知结构的生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材、教师产生交互作用中,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猜测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固定点与新知识的异同点能清晰地辨别,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和新的认知结构的生成。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问题:(1)有一位地主老来得子,异常高兴,他决定从小儿子一岁开始直到10岁,每逢生日送给儿子一个红包,第一年包一枚金币,第二年两枚,以后每年所包金币数是前一年的2倍。还不到一年,地主又改变了主意,他决定每年给小儿子的金币数变为原来的两倍,请问他需要把已经准备好的10个红包全部重新包过吗?为什么?地主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金币?比原计划多多少?(2)你能将解决上述问题的算法推广,求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吗?试试看,把你得到的结论写下来。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实践,通过比较两个数列:1,21■,22■,…,28,29■;21,22,23■,…,29,210。发现两个数列“错位相等”,为求“比原计划多多少?”,将两个数列相减,从而“发现”错位相减法,然后,从特殊到一般,将此解法推广到一般情况,得出前n项和公式。这一过程与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再创造”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得出前n项和公式之后,教师将前n项和公式板书于黑板中心位置,进一步探究由上述过程得到S■时,需对q分q=1和q≠1讨论的原因。学生参与新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究,就能灵活应用“错位相减法”解决一类特殊数列求和问题,并可有效地避免忽视特例而产生的疏漏。

三、学习内容的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自始至终留心捕捉和筛选这些鲜活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并有意识地设计给学生去剖析,正本清源,巧用错误资源以促进生成,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反思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悟和反思。如在《概率》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抛掷一个均匀的正方体玩具(各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事件A表示“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事件B表示“朝上一面的数字不超过3”,求P(A+B)。很多学生是这样求解的:因为P(A)=■=■,P(B)=■=■,所以P(A+B)=P(A)+P(B)=■+■=1。但是这种解法很快遭到不少学生的质疑,学生提出A+B不是必然事件。经过学生的交流、探求、争执、讨论,发现事件A,B不是互斥事件,所以不能使用事件和的概率公式。正确的求解是将A+B分成出现“1,2,3”和“5”这两个互斥事件,记出现“1,2,3”为事件C,出现“5”为事件D,则事件C,D两事件互斥,所以P(A+B)=P(C+D)=P(C)+P(D)=P(C)+P(D)=■+■=■,在探索纠错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四、数学能力的生成

创设合情推理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数学概念,探索数学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探索概念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如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ABC中,■=■■,DE∥BC,且与边AC相关于点E,△ABC的中线AM与DE相交于点N,设■=■,■=■,用■,■表示向量■,■,■,■,■

问题1:你认为还能用向量■,■表示哪些向量?问题2:从上述解答中不难发现,图中所有的向量都可用不共线的向量■,■表示,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是否都能用给定的向量来表示呢?请你自己意画两个不共线的向量■1,■2来表示,并观察平面内任意向量是否都能用它们表示。问题3:上述过程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物理中的类似知识:力的分解与合成。■=x■1+y■2,可以看作是力的分解、合成的向量表示形式。从前面的研究及力的分解、合成的经验,可以发现:向量中的x,y是唯一确定的。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猜想?问题4:你能给出这一猜想的证明吗?

五、利用体验性信息生成

在教学中可生成体验信息即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后,再延伸到新课的教学中。如《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二分法的思想,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来引入。情境1:现有12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只有一个球稍重,为了尽快地找到这个小球,你能找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吗?(采用二分法,很快就可以找出这个小球。)情境2:模拟“幸运52”节目中的“猜商品的价格”,由学生A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老师身上的衣服的价格,并不时要求A说明猜测依据。(采用“二分法”去猜,就能很快的猜出它的价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体验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组织权,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师能比较好引导或将学生的“杂音”变成亮点。随时准备运用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意外的信息生成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努力构建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参考文献:

[1]沈金寿.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教学的探讨[J].福建中学数学,2006,(08).

[2]林建森,蔡仲兴.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J].数学教学通讯,2006,(09).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改数学课堂学习兴趣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