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梳理古代文学教学与多媒体课堂应用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古代文学教学与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对于多媒体课堂教学创新运用,采用“艺术生产”理论探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艺术生产”的内涵,结合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探讨具体应用问题。
关键词: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教学创新;艺术生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50-03
多媒体技术的课堂运用,改变了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方式与思维方式,扩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受到各级教育教学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欢迎。然而,由于这一新技术运用至今缺少统一标准,理论研究存在学科、个体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直观展示为表现手段的多媒体技术如何完美结合起来,成为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难点。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多媒体条件下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创新
目前,多媒体课堂应用整体研究论者不多,古代文学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整体性研究还比较缺乏,但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初步应用阶段,教师以“有”为目标,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以新、以奇为重点,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把多媒体当作便捷的“板书”或者是各种信息的堆积。二是注重个性发挥阶段,教学者注意到多媒体在不同学科中的教学效果的差异,针对学科特点制作课件,但教学管理者缺乏统一标准,致使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多媒体使用或表现为“点缀”,或表现为“过度”,内容取舍随意性很大。三是注重教学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管理者和使用者经历大量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对多媒体这一新技术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注重教学规范、切合学科要求、实现教学目的上来。四是尝试“艺术生产”的创新阶段。所谓“艺术生产”强调的是通过教师的主观努力,把多媒体的应用变成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进而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效果。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学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说:“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木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阶段上才是可能的。”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提到:“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得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指出了艺术生产是人的身心的投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认为艺术只有借助艺术生产力并表现为一定的“物”的时候,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接受。其关键一点就是强调了文学艺术的实践性、生产性、加工性。这为我们多媒体课堂教学艺术加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标准,提供了依据。目前多媒体课堂教学“艺术生产”实践与理论的探索还刚刚开始,相关研究较少。与多媒体课堂教学前三个阶段相比,多媒体课堂教学“艺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突破,开辟了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新领域,其显著特点就是要求教师以新技术手段与学科特性实现完美的融合,用技术手段完善、修正、阐释传统的教学思维,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进而形成一种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因而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多媒体的“艺术生产”
1.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艺术生产”的主要内涵。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艺术生产”内涵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生动性提高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文学形象,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对文学形象进行讲解,学生需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利用自身的审美记忆和体验,对文学形象进行想象。由于文学形象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所以教师教学语言与学生审美体验制约着对文学形象的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性,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将这些美的因素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多媒体可以轻而易举达到,并且可以任意拓展,无限创造挖掘。(2)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表现手法演绎文学的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主要是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的。利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音乐、灯光、综合技术,电影的蒙太奇技术,借助电视演艺手段、舞台表现手段、美术展示手段等,切实考虑接受者的心理,达到了传统艺术表达无法实现的效果,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③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所说的“作者神魂飞越,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返魂收魄。谈真则易,说梦为难,非不欲传,不能传也。”④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是没有办法的,利用多媒体则变得十分容易了,可以把意象叠加在一起进行表现。则用语言无法表现。而多媒体技术有巨大空间转换的便利,利用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艺术思维过程,达到思维过程中的跳跃性、空间性、叠加性等,将艺术构思与艺术意象完美地展现出来。这种效果的实现,对教师课件的制作个体的素质提出极高的要求,也是一个教师水平高低评判标准,也是多媒体成功与否的标准。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这是古代文学教学培养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标准之一。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传授,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这种审美过程,形成审美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识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诸如“物象”、“意象”、“气韵”、“风力”等理念是很难琢磨的。比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⑤这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类似理论在教学中,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难点,历来被视为教学畏途,很多教师在讲授这些有关问题时往往是一笔糊涂账。然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这些能引起人的审美活动的客观感性形象,从而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激活人们的形象思维,这就为不可捉摸的文学意象提供了一个展示手段。
2.古代文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艺术生产”应当把握的两个重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史部分要突出‘史的观念,纵的方面,要讲清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流变,横的方面,要讲清各时代的文学与各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内在联系及各种文化体裁,文学流派、文学运动,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和他们彼此间的影响。作品选部分,要突出艺术鉴赏和分析,根据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目标,特别要注意字、词、句、章的落实。”在关于教学目的要求上,《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使学生‘以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把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置于一定时代的历史文化审美风尚之中加以考察,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从而初步具有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学大纲》的规定与要求,无疑是古代文学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依据。(1)关于文学史教学。根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中,文学史的讲授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直观便捷的手段把文学史主干明晰地勾画出来,把重要的知识点诸如文学分期、流派、文学现象、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时代文学评论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直观的知识图板。帮助学生理出文学史的特点、规律,对“史”有一个“骨干”的认识,迅速掌握所学内容。其次,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和相关信息。(2)关于作品选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对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要求,作品教学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艺术鉴赏和分析,重点落实字、词、句、章;二是通过审美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要强化三性,即教师的引导性、启发性、示范性。这里必须清楚的是,多媒体只是教师讲评的辅助手段,且不可喧宾夺主。落脚点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参照。因为文学作品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作品学习培养学生审美直觉能力与作品感悟能力。这是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不同,是古代文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多媒体课堂教学“艺术生产”的重要领域。在实现这种艺术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技术的倾向,要尽可能避免过于直观、直露、现代的画面,要避免给学生造成硬性的规定性的艺术形象。因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在提供鲜明的景象同时,往往会破坏文学特有的想象魅力,损坏意境的再现,从而使文学欣赏活动效果大大降低。教师要坚持传统教学中成熟的手法不动摇,努力以自我的学识、修养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其通过活跃的形象思维,以自我的审美情感来理解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各自心目中形成一个鲜活的、极具个性的文学形象。多媒体在这里的应用应该是这样的:扣住时代美学特点,营造空灵的气氛。用多种表现手法,努力塑造朦胧的不确定的,同时又有时代特色的景象。古代文学重在时代、重在审美,因此,多媒体展示分量不要太多,画面尽可能选取历史上经典材料,运用作家作品同时代的素材,还原历史时代的环境,唤起时代审美感受。准确展示字词句章的要旨。作品特点的理解关键在于文学的基本要素,在于字词句章。多媒体可以快捷、精确地将作品字词章句的本义、作品特殊的语境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
三、古代文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互动问题
我们在这里把多媒体教学互动问题特意提出来讲,就在于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因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是很容易实现的,而多媒体教学这种互动大大减少。多媒体的直观性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视觉效用”冲淡或代替“讲评效应”,淡化了教师本身的作用,造成“电教化”倾向,影响了学生文学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直观的画面,具体可感的音像,省略了这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想象过程,确实节省了时间。然而,由于学生动手少了,影响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古代文学字词义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多媒体课堂教学产生依赖心理,出现了手懒脑子懒问题,形成抽象思维的惰性。在对作品的形象把握中表面化、雷同化明显,个性化创新性较差。从他们的作业和论文上看,网络化色彩明显,艺术审美创新艺术个性的理解普遍缺乏。而这恰恰是教学目的的失败。这就会使“艺术生产”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主旨和初衷。如果是这样,与其“有”还不如“无”。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强调与突出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评价多媒体的教学,鼓励他们提出新的理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审美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说,古代文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审美再现的过程。这种再创造审美就是一种新的艺术生产,多媒体新技术给这种艺术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加以认识和提高。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
③清]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91.
④明]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1.
⑤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4.
参考文献:
[1]尹楚兵,杨逸群.试论多媒体手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张明非.多媒体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和体会[J].教学研究,2003,(4).
[3]涂育珍.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何永波.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2,(15).
[5]李锋.古代文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分析[J].大学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贺玉萍(1964-),女,山东莱阳人,洛阳理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