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辉
摘 要:当代的中学生,处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面对学生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材的可读性,精心设疑,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创新;师生关系;设疑;求异思维;可读性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具有权威性,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控制者和组织者,即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是来学知识的,是学习的被动者,理所当然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听教师的化。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上,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学生实际,满堂灌写十分抽象的大道理,学生当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而新课改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得到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置问题,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人尽皆知,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少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常说:“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三、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特殊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记忆的过程,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创新精神。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求异往往成为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精神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课本、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讨论中拓宽了思维。又如:在教学“内外因辩证关系”时,我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加以论证,我把这说成“真理”。很快,学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不一定红,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观点,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同时好奇心是学生探索欲望的动力源,只有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一题多问,以最新颖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教育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提出不足之处,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能挑战教师的问题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学会否定,只有学会否定才会有批判,这就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分析问题、去探索问题,对现有的结果持有怀疑、否定、批判的态度。因为有了怀疑,才会去探求,才会去否定,在否定中求创新。
四、充分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编的思想品德教材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作了重大的改革,由过去的高度统一,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系统化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土壤,同时也为教师的创新教育提供了依据,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本地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不要受教材所束缚,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要利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学习的迁移性、指导学生展示讨论。找出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焦点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用多种教学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思想品德课要把“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和体现,对它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将使教育发生可喜的变化,迎来中国教育的新的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