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7月25日文章,原题:中国饺子跟全球变暖有何关系? 72岁的陈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速冻饺子亿万富翁。曾经当过医生的陈在1992年成立中国首个冷冻食品公司“三全”。现在,“三全”在全中国有7个工厂。在我参观的这家最大的工厂,5000名员工每天生产400吨饺子。穿白色连体服、戴白色口罩的工人在近100台饺子机器前忙碌着。在郑州,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三全,加上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思念和其他两家公司占全国冷冻食品市场2/3的份额。陈成立三全的时候,中国人里10个都没有一个有冰箱。在东部的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也是到上世纪80年代晚期——当电网变得更可靠,家庭也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的时候——冰箱才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标配”。不过在1995年到2007年的这12年里,中国国内拥有冰箱的人数增长95%。美国人在冬天里享受夏日浆果快100年了,而中国人直到1955年才建成第一个冷冻仓库。就算摩天大楼、商场和高速铁路已经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冰箱仍在个人意义上代表非常重要的一步。与我交谈的每个30多岁的中国人都记得他们得到首个家用冰箱的场景,除了那些没有冰箱的。 一个“人造冬天”正在中国蔓延。中国在2007年有2.5亿立方英尺冷藏贮存容量,到2017年,这一数字要增长19倍。这并不只是改变中国人如何种植、分销和消费食物,也成为气候变化中不可小觑的因素。制冷耗能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5%,而化学制冷剂的泄露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在所有危及星球的人类生存方式中,或许没有一种能比中国人吃饭的变化还重要。计算中国冷链扩张对气候的冲击极为困难。不同的制冷系统使用不同的制冷剂。有的制冷剂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有的制冷剂——如氢氟烃则被称为“超级温室气体”。如果现在的制冷剂使用趋势继续下去,专家预测,到2050年,氢氟烃将对全球近半温室气体排放负责。▲(作者尼克拉·特力,向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