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
他是全世界第一个报道黑嘴鸥繁殖地的记者;他是全世界第一个为黑嘴鸥成立保护组织的环保人士;他是盘锦第一个获得“地球奖”的记者……与濒危鸟类黑嘴鸥结缘20多年,黑嘴鸥俨然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孩子”,为了这样的孩子,他倾其所有。
他,就是中国第一家环保NGO的创始人——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
2014年6月16日,刘德天当选“2012—2013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领奖台上的他说:“一个人一生能做成一件事足矣,如果能成功地保护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从而坚定全世界的人们保护物种的信心,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解开世界之谜
全世界有44种鸥类,遗鸥和黑嘴鸥是最后为人所熟识的。黑嘴鸥有浅灰的翅膀、雪白的身体、乌黑的圆脑袋、尖尖的黑嘴巴,属于鸥形目鸥科鸥属。1871年,法国传教士司温侯第一次在中国厦门采集到一个标本,并给它定名黑嘴鸥。此后的一百多年,黑嘴鸥“消失”了。
人们一直在探寻黑嘴鸥的繁殖地到底藏身何处;但始终没有结果;只是知道它们会在香港、台湾、日本、越南一带越冬,却始终没有任何踪迹。因为不少鸟类终身都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它们按照先辈们形成的习惯,在两个栖息地之间年年往返而毫无差错。繁殖地对于鸟类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它们繁衍、培育后代,一个物种再强大,如果丧失了繁殖地和繁殖力,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为什么现在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如此之快,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主要繁殖地在丧失。
可以说,黑嘴鸥是世界上为人所知最少的鸥鸟,也是最稀有的鸟类,其繁殖地一直是个迷。1984年,中国的一位专家在江苏盐城发现首群黑嘴鸥;1989年,辽宁鸟类研究中心的梁余在辽河口发现了两个黑嘴鸥巢。因此,有专家推断,黑嘴鸥的主要繁殖地可能在辽宁盘锦。
第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鸥类专家梅伟义博士,带领几位中外专家到盘锦考察,刘德天作为《盘锦日报》记者随队通行,他们此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确认黑嘴鸥的繁殖地,是不是真的在辽河入海口的湿地里。辽河到了入海口,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双台河,因此,辽河口湿地,也被习惯地称为双台河口湿地。在这片湿地上,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叫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在河口湿地上,梅伟义看到了大片大片用碱蓬草搭起的鸟巢,鸟巢里栖息着珍贵而濒危的黑嘴鸥!梅伟义激动不已:100多年来,人们苦苦探寻的黑嘴鸥繁殖地终于找到了!而且这是全球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
“看到天上翻飞的黑嘴鸥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通过望远镜看到,黑嘴鸥从颈部往上一直到嘴都是黑色的,头上有月牙般的白色眼眉。它们那样的机灵、那样的神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刘德天说。
当时的盘锦只是一个不到100万人口的小城市,黑嘴鸥的发现让它在一夜之间拥有了一个世界第一。刘德天兴奋地连夜赶写了全世界第一篇报道黑嘴鸥繁殖地的报道——《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揭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这篇报道引起世界关注。随后刘德天又一口气写了一系列的相关报道,或许就连刘德天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的心思会被这种嘴巴墨黑、双翅雪白的小鸟占据。
短暂的欣喜过后,刘德天开始有些担心。即使是“世界之最”,盘锦在当时也只有1200只黑嘴鸥!这样的数字显然还是危险的。再看看周围的环境,当时如火如荼的农业大开发、围海养殖,和当地群众捡蛋、打鸟等行为,让刘德天意识到:如果不抓紧保护,或许某一天,这种可怜的鸟儿就会从盘锦永久消失……想到这些,刘德天眉头紧锁。“作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有义务保护好它——而且是义不容辞的国际义务!”创办一个民间保护组织的想法油然而生……
我国第一家生态保护NGO
1991年4月20日,刘德天发起成立了辽宁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会务费花去了37块6毛钱,差不多是他半个月的工资。但刘德天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他把社会上不少有“能量”的人聚集到了协会里。刘德天认为,协会一无权、二无钱,保护环境靠什么?靠智慧,靠生态智慧。
在这里面,刘德天担任秘书长,而名誉会长却有好几位,一位是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培植,一位是当时国家林业部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王梦虎,一位是当时盘锦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家騊,一位是辽宁林业厅经营处处长张联慧,一位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项目顾问梅伟义。梅伟义在成立大会上说:“这是中国环保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为一个鸟种成立保护组织在世界尚属首例。”而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在2003年9月20日实地调研后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家生态保护NGO。
作为一个民间组织,盘锦黑嘴鸥保護协会刚开始的时候,举步维艰,想做什么事情似乎都很困难,既没有社会捐赠,也没有环保组织的资助。但对于刘德天来讲,黑嘴鸥的保护工作就是他的全部,他甘愿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在20多年里,黑嘴鸥保护协会的费用,几乎全出自刘德天个人“赞助”,垫进去少说也有几十万元。
在跋涉中,在摸索中,刘德天制定出“飞鸟战略”。他把这个战略生动地比喻成鸟的结构,“鸟头”就是保护黑嘴鸥这个总目标;“鸟身”就是黑嘴鸥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就是湿地;“鸟的两翼”,一翼是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特别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另一翼是打造黑嘴鸥文化。用刘德天的话说是“用文化的力量保护黑嘴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德天把主要精力放在保护黑嘴鸥的栖息地上,即“鸟身”的保护。刘德天认为,离开了对栖息地的保护,一切几乎等于零。在盘锦要保护湿地,就得与开发湿地的行为作斗争。用刘德天的话说,“有些湿地是肯定要开发的,就让开发过程来得友好些;有些湿地是未必要开发的,就让开发来得缓慢些;有些湿地是不能开发的,就要坚决制止。”
1996年,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的8万亩芦苇荡将会被开发成稻田。刘德天得知后,带领四五家媒体记者,忍受着蚊虫叮咬,在开工前埋伏在芦苇荡中。等到挖掘机开进来伸开巨爪,抓起第一提土的时候,记者们迅速跃出,拍照、采访。这些现场报道,让开发计划从8万亩压缩到了5万亩,保住了3万亩的天然湿地。
类似的保护行动还有很多。正是在刘德天的力促下,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设立了南小河自然保护站,保护了黑嘴鸥的繁殖地。而为了解决引海水养虾会淹死黑嘴鸥幼鸟的问题,特意请来日本专家:在黑嘴鸥繁殖的关键期(4月份到7月份)不引海水,过了繁殖期再引。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养虾者的利益,又保证了黑嘴鸥的繁殖。
制止湿地开发的行为,刘德天做了多少,他说不太清楚。不过,无论在何种困难下,刘德天都没有后悔过。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2003年4月22日,刘德天荣获第六届地球奖。到北京领奖之际,专程拜访了时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先生,并请他题写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牌匾,乐呵呵地扛回了盘锦。
“世界地球日”之父、美国环保专家丹尼斯·海斯给刘德天的信中这样写道:“感谢你对鸟类保护所作出的杰出贡献。50年前在我住所50米远处有过秃鹰,不过现在绝种了。但中国还有像你这样的人在保护鸟类,真是难得。”
“要给黑嘴鸥留下一席之地”
“鸟类繁殖,其实不是特别愿意聚集在一起,因为鸟类一般都有领地意识。而现在,它们为什么聚集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就是可让它们安全繁殖的地方越来越少,它们只能挤在一起共渡艰难时光。有时候我们到滩涂去调查,发现道路上压死好多黑嘴鸥,头辆车压过,血肉糊糊,你看得出是只鸟;一辆又一辆车压过,黑嘴鸥被压成了比纸还薄的肉箔,你根本看不出,它原来是什么形状,有什么样的理想和使命。”刘德天说,“黑嘴鸥告诉了我一些秘密,但更多的秘密,我仍旧一无所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类才可能完全了解这只鸟。而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物种,在人类都还不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从这个方面来说,黑嘴鸥可能是比较幸運的。”
黑嘴鸥的确比较幸运,在刘德天的推动下,辽宁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影响越来越大,其团队也不断壮大,到2014年已有22个分会,会员有3万余人(包括团体会员)。
在黑嘴鸥协会的会员中,不少都是文化大师,有的会剪纸、有的会作词、有的会唱歌、有的会画画,这些人在用另外一种方式传播环保理念——文化熏陶。
从10多年前,黑嘴鸥保护协会开始了打造鸥文化之旅,给鸥文化的定位是“吉祥文化”。在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办公室里,既摆放着刘德天与曲格平、敬一丹等环保、媒体、文艺界名人的合影,也摆放着各种艺术门类的黑嘴鸥形象:摄影、剪纸、芦苇画、刺绣画、五谷画……或展翅高飞,或巢中喂雏,形态各异,相映生辉。此外,协会还有会歌——《红海滩黑嘴鸥》。
“这些作品都是协会会员的杰作,我们已在国内举办了多场展览。在2009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上,‘黑嘴鸥生态艺术展还被推为五大亮点之一。”刘德天骄傲地说,“我们就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段,为保护黑嘴鸥摇旗呐喊。”
在这其中,《吉祥鸟》(又名《黑嘴鸥救罕王》)等民间传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年来,他与黑嘴鸥为伴,除编辑、出版《黑嘴鸥的传说》、《吉祥鸟从蓝天飞过》等读物,写故事之外,还推动黑嘴鸥进入邮票。他全身心地投入环保工作,利用舆论监督,开展环境教育,发挥专家智慧,依靠政府决策。20多年来,他带领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坚守在黑嘴鸥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岗位上,终将黑嘴鸥推动成为盘锦城市名片,50万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当地黑嘴鸥数量从1990年的1200只增加到如今的近万只,创造了民间环保组织保护濒危物种的成功案例。
在刘德天的计划里,黑嘴鸥的保护远远不止盘锦这一个地方,因为黑嘴鸥是候鸟,此地保护好了,彼地保护不好,保护成果将前功尽弃,所以必须全方位保护黑嘴鸥。这些年,在立足本土保护的同时,他把保护的目光投向江苏盐城、浙江温州等黑嘴鸥越冬地,力图使黑嘴鸥这一濒临灭绝的鸟类得到更大范围的保护。几个月前,刘德天在韩国考察完黑嘴鸥繁殖地之后,发出了“要给黑嘴鸥留下一席之地”的呼吁,为此他举办了有中、日、韩三国鸟类专家出席的保护黑嘴鸥国际研讨会暨黑嘴鸥网络成立大会。
刘德天说:“我一个大男人,为了保护黑嘴鸥哭过、委屈过,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在未来,我也决不会退缩。既然选择了,我就要坚持下去,这是一份对社会、对人类、对未来的责任感!”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