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高娃
失语,原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1],引申到课堂中,意为学生在课堂上不给予积极响应而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2]。学生在课堂中“失语”的情况愈来愈明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深入探讨“失语”背后的缘由。
一、课堂“失语”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频率直线下降,这一现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每位学生都会拼命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甚至有的学生会着急得从座位上站起来,就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大家听,我们会看到课堂上小手如林。但,反观目前的大学课堂,一节课中主动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家低着头忙着属于自己的“事情”,甚至教师指名点到都没有人回答。如此强烈的反差不禁让我们陷入思考:学生在课堂中“跃跃欲试”到“默默低下头”来,在这一转变中,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本可以很活跃的课堂变成教师静寂的独讲?学生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想说、不会说?一节语文课结束后,学生是真的都学会了,没有疑问,还是不知道问题在哪,抑或是根本没有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
二、课堂“失语”背后的缘由
1.学生
面对课堂“失语”现象,从学生方面而言,究其缘由,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因怕回答错误而不敢回答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渐增强,对正、误有了明确的认识,所以他们更多地会考虑“如果这个问题我回答错了,怎么办?”而不是问题本身。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默默听取正确答案,之后再与心中的答案作比较。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知晓对错,又可以免除回答错误后的尴尬。第二,学生自认为受关注的程度过低,回不回答问题都一样。这是一种由于教师错误提问和评价造成的结果,学生没有课堂存在感,所以哪怕自己的观点再好,也不愿参与其中。第三,学生紧张、不自信的心理产生课堂“失语”的现象。有些学生会一回答问题就紧张、不知道该怎么表述,甚至浑身发抖,渐渐地他们就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种种顾忌选择不说,越是不说就越不会说,形成恶性循环,课堂成为少数人参与的课堂,甚至是教师的“独讲”。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失语”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会说。因为学生不会说,不知道如何说,所以他们才会不自信、紧张、害怕回答错误,渐渐地丧失了课堂的存在感。反观语文课堂,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倾听”,他们没有经过系统性学习,不知道如何说。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信地张开嘴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念,用言语来抒发感情,这是所有教师要进行思考的重要问题。
2.教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的课堂。但营造优秀的课堂氛围并非易事,关乎教师性情、授课风格等内容。往往是大家喜爱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表现力会增加。除此之外,教师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法及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所作出的评价对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都有所影响。
那么,什么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应该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在课堂单位时间内,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反观当前的教师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渐渐地变成教师专有的权力,提问成了教师问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教师再对答案进行评价。我们不禁会问:课堂提问的主体有多少体现在学生层面?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预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又有多少?大概所得数字会微乎其微吧。有些教师可能会这样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让学生提问没有什么必要。在他们看来,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在浪费课堂时间,问题留在课下解决即可,学生只须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找到正确的答案,记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课堂提问真该如此吗?在以教师“霸权”提问的课堂中,学生像无头苍蝇似的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学到的知识只是教师想让他们知道的内容,在整个教学环节,学生没有发现、没有思考、没有生命力。周而复始,教师年复一年地强调同一学习内容,学生逐渐地丧失个性化的思考空间,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渐渐地学生的“耳”由于高度运作变得越来越发达,“嘴”却因长久处于无用武之地退化成“说不出话来”,“失语”就在无形中生成。如果课堂变成教师独自的宣讲,那学生的思考体现在哪里?而且,教师因为没有学生的反提问,渐渐地会丧失进步的空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没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是畸形的。
三、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郑国民老师曾说过:“我们的教师应该从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开始,从自己的每一堂课开始,从每一次教育行为,每一个教育细节开始,一起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所以,针对现今课堂中愈来愈严重的“失语”现象,我们应从以下三点来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从学生角度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提问人次多,且面向大多数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就会提高[3]。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课堂回答问题次数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高,而那些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是不愿意举手,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教师没有有效地调控课堂,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得一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他们在主观上渐渐地觉得课堂与自己无关。因此,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哪怕是细微的变化,尤其是要让学困生迎头赶上,让全体学生形成一种紧迫感,提升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这一情况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师要摆正教育观念,从真正意义上让教育回归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2.从内容角度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非确定性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4]。这直接关乎到教师对提问本质的理解。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问题本身,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要让学生对一个问题形成标准化的答案还是寻求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这些本质问题直接决定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课堂提问仅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教师课堂教学重在通过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提问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文本本身,不应仅仅关乎最终的结果,更应关注这一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深度地思考,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能否进行知识迁移,能否联系自己的日常经历,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否锻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引领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到“渔”,而非仅仅是“鱼”,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3.从形式角度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次数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变得有限[5]。教师一味地提问,学生只能被动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那么学生独立审视文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所剩无几,并且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局限于教师的思维角度。他们没有直接与文本思想进行碰撞,仅仅是吸收了教师眼下的作品,被动地听课,使“以学生为主导”成为仅仅落实在形式上的空话。其实,“以学生为主导”应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之所思”来学习,培养学生敢问问题、会问问题的能力。但教师要避免提出一些群体无意识问题。群体无意识问题过多,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课堂教学质量[6]。群体无意识问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整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便捷性使其成为教师常用的一个提问方式,更有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类似的口头语,如“好不好”、“对不对”。然而,这种便捷性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答案仅仅停留于表层,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改变提问的形式是关键,教师应使用多元化的提问方式。
综上所述,如果教育真的能够重视学生“说”的锻炼,使每一位学生可以自信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果教师可以真正地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知晓评价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教师自己讲得多么声情并茂,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反馈上;如果语文课堂真的可以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理论落实到实践,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有感性的思想碰撞、情感体验及灵感产生的地方,语文教育才会真正摆脱“失语”的阴霾,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教师课程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哪怕在一节课中学生只学会了一句话,但最起码这句话是他们自己理解的,可以受益终生,并非教师生硬地灌输,学生看似学会了很多,可最终都还了回去。语文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都是润泽学生心灵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用心去做、用心去体会。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失语[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4353.htm, 2014-4-3.
[2]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7:i.
[3][4][5][6]郑国民.从优秀课例看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和课堂教学效率[DB/OL].http://www.docin.com/p-48821622.html.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