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有科学的认识

2014-07-28 10:01方世南
观察与思考 2014年6期
关键词:科学化人文精神人文

□方世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题,郑重向全党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标志着我党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上的深化和飞跃。如何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切忌望文生义的理解

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一般认为:“在党建的日常工作中引入国际标准,建立一套符合本组织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使组织的管理更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程度,我们称之为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这种看法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许多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引入企业ISO标准论证法,通过细化指标、量化考评、以分定星、动态管理等方法,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星级评定和检查考核,以为这样,就是抓党的建设科学化了,就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了。事实上,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是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望文生义理解的结果。

认识决定行为。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需要科学的认识,这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从字面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落脚点在科学化上。“科学化”由“科学”和“化”两个词组成。科学既是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科学的本质是如实地认识客观对象,追求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党的建设科学化,强调和突出“科学”,就是倡导以科学精神对待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达到科学的程度。什么是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以科学精神对待党的建设,就是要使党的建设从感性经验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感受中摆脱出来,通过探索、把握和遵循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既从客观实际出发,又不断开拓创新,自觉地把党的建设工作做得更好。“化”,是使成为,使变成和转化的意思,用在“科学”这个名词的后面,构成了动词,意思是,要使党的建设朝着科学的方向转化,或者说要使党的建设具有科学的性质和形态。

由此可见,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就是要求在党的建设中要努力探索、把握和遵循其中蕴含的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使党的建设摆脱凭经验办事以及盲目蛮干的弊端,促使党的建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推动下,克服主观主义包括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随意性,达到主观与客观符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从而使党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具有针对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入进行,以党的建设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协调和谐,从而以实际行动来彰显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力量。

党的建设本身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必然存在着一些共性的特征,如客观性、确定性、系统性、可验证性等特征。但是,党的建设这门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与自然科学以及一些管理科学不同,它是一门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深刻的政治性、严肃的政策性、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人文性以及动态的时代性的科学。党的建设的主语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主体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旨是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要内容是按照“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党建的日常工作中引入国际标准,使用企业ISO标准论证法,通过细化指标、量化考评、以分定星、动态管理等方法,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星级评定和检查考核,仅仅是党的建设的一种形式。不能将内容丰富、任务繁重和具有自身特殊性功能的党建工作仅仅归结于此。同时,由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党情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深刻性,采用国际标准这种形式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很显然,在实践中会简单地将党的建设这门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和一些管理科学,从而降低或淡化了党的建设的重要目的和基本任务。而如果一味在定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方面做文章,就会将充满多样性内容、有着崇高价值追求和生动人文气息的党的建设工作狭隘化、功利化、工具化、短期化和形式化。因此,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不能对科学化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否则,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

党的建设这门科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与内在结合,要深刻地认识、把握和遵循党的建设规律,除了倡导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外,还需要按照党的建设的学科性质、任务、作用和目标,大力倡导人文精神,使党建工作成为具有更多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的工作。要在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和感召下,彰显出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力量。

在党的建设科学化中倡导人文精神,就是倡导一种充分注重人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并达到和谐状态,注重精神文化现象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因而可以用比较精确的眼光来捕捉和计量不同,党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要始终围绕人,即始终围绕人民群众与广大党员来展开,党的建设工作是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人情味很浓的工作。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通过协调好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关系,党员干部与党员的关系、党员与党员的关系,促进力量凝聚、资源整合、利益一致,使党和人民群众形成同心同德的利益共同体,风雨同舟,万众一心,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内在地包含了党的建设人文化。将科学化与人文化对立起来,只讲科学化而忽视人文化,甚至单一地以规范化、标准化、定量化来代替人文化,就会导致在党建工作中,过分注重管理而轻视服务,过分强调公民和党员的义务而忽视其权益,就会对公民和党员出现倡导性的诉求少,而禁止性的要求多,温馨亲切的话语少,而冷漠强硬的话语多等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在解决群体性事件中,一些被许多领导干部奉为真理性的话,如“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将人民群众单一地当作经济人的话,如“人民内部矛盾就是用人民币能解决的矛盾”;对于不听党委和政府话的企业,领导干部常说的话,如“不听党组织的话,我白天工商局,晚上公安局上门”,诸如此类缺乏人文关怀的话语,表现了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而在人情味和人文色彩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

“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的建设人文化”不是两个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两个相互对应又相互包含和渗透的概念。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承认对象的客观实在性,避免主观随意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是求真。崇尚科学,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索真理,告别愚昧无知。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美、求善。科学带有工具性、功利性;人文则看重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科学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人文不仅是知识、认识体系,还是价值体系、伦理体系。科学化使人能够正确地做事,人文化则使人能够做正确的事。人文化关注人的审美情感、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等。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人文化并大力培育党的建设中的人文精神。党的建设中的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要从党的建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座、以精神为指归,实现人的价值的彰显,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人的理想世界的丰富和道德追求的高尚。这也是共产党组织作为一个区别于一般性的社会组织而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组织与共产党人区别于一般群众而具有更加高尚的人格力量的人的本质要求。

在党的建设科学化中,注重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有机联系,并自觉地加强科学化与人文化的联姻,既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科学本身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将人类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将人类从繁重、单调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科学的基本要素,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充满幻想、勇于创新、永不满足等,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最终决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体现在党的建设中散发出浓郁的人文精神上。以理想信念显价值,以精神文化论输赢,以道德人品比高下,以教化修养求成败,这将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与人文化联姻的重大价值取向。

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并不是让党的建设工作工具化、功利化、形式化和短期化,而是要使党的建设工作科学化、人文化、民主化、法治化。在功利主义高扬的时代,人文精神失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注重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培育浓郁的人文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温馨,少一些隔阂,多一些沟通,少一些争斗,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攻击,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管制,多一些关爱,首先要从党自身做起,要通过党建工作张扬人文精神,并通过党的示范和楷模作用,向全社会扩散,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只有这样,党的建设工作才能在不断探索、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中开拓创新,从而切实做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功夫要下在人身上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和任务繁多的系统工程,按照“五位一体”党建总体布局,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党建总体布局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功夫应下在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这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中注重人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突出内容。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功夫下在人身上,最根本的是下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上。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思想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首要任务。党的思想建设的关键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为此,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使全党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共产党人人格完善的力量源泉,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与人文化结合的根本内容。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个别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出现了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丢失了理想信念、丧失了党性而严重脱离群众,败坏了党的形象,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对党和党的各级组织来讲,必须重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抓住这个核心,才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功夫下在人身上,最重要的是下在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最核心、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关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根本之所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和谐,是当代中国最重要、最根本和最关键的和谐。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是自吹的,而是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由人民群众认可和评定出来的。政党政治的实践充分说明,政党和民众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博弈过程。党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选择党,并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按照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先锋队。党与人民群众存在着天然的血肉联系,离开了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就一无所成,党的执政就失去根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以人为本,既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执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以人为本作为执政党的价值诉求,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执政党要将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心中想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要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永远将人民群众置于心中的最高位置。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以致最终失去执政资格。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动员全党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这个政治立场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去,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能无往而不胜。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功夫下在人身上,最关键的是下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加党的创造活力上。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直接作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重要制度,要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同时,还要注重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之间的呼应和互动。在党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广大党员为本,以广大党员的根本利益为本。充分尊重广大党员在党建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党员最重要的民主权利就是“四权”,即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党内民主权利就在于党员拥有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就在于党员在纪律约束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自由、参与议论党务和政务的权利;就在于党员拥有选择干部的权利;就在于党员能够对其他党员包括党的干部拥有监督的权利。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党员的各种权益,提升党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党员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功夫下在人身上,还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总之,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功夫下在人身上,目的就是聚焦于党这个“自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 年11月 8日。。党的建设科学化中注重人文因素,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张扬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党建科学化的本质要求,抓住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键。

猜你喜欢
科学化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浅谈基层博物馆文物库房的科学化管理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人文社科
突出“三个重点”工作 不断提高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