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在飞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骨一科,云南个旧 661000
椎弓根固定系统在当前临床应用广泛,对帮助骨折患者重建稳定的骨骼结构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骶骨与胸腰椎部等身体其他椎弓根系统适用的部位解剖特征不同,由于没有明显的椎弓根,在使用椎弓根固定系统时,往往在进针点和出针点的选择上较为困难,一旦选择不当,容易出现螺钉误伤前方组织或器官的现象,无法实现预期治疗效果且增加患者痛苦。我院尝试采用经S2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对腰骶椎损伤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理想,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共收治21例腰骶椎损伤患者。 其中,男 14 例,女 7 例;年龄在 38~54 岁,平均(46.7±2.1)岁。其中,12例检查显示L4-5椎体间隙存在结核,4例L5和S1椎体间隙存在结核,另外5例仅出现骨折。12例L4-5椎间隙存在结核患者中,8例L4和L5均出现骨折,3例L4和L5均损坏严重,其中2例同时出现侧方脱位;另外4例L5骨折并伴有脱位。4例L5和S1椎体间隙存在结核患者中,L5和S1均骨折2例,1例S1伴有前方滑脱;另外2例仅S1出现骨折。单纯骨折的5例患者中,3例S1和S2同时发生骨折,另外2例均为S1骨折。椎间隙存在结核患者先进性结核治疗,时间在2~4周,平均(3.4±0.2)周,经检查CPR恢复至常态时进行手术治疗。
①L4和L5均出现骨折及单独L5出现骨折的患者,均同时经S1和S2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同时联合其他腰椎行椎弓根固定。S2进针点一般选在第一骶骨两侧后孔下端连线的最低点与骶骨外嵴连线的交点位置[1],S1进针时选择投射影像显示最清晰的角度入针[2]。腰椎进针根据患者情况,一般选择常规点进针。②L5和S1出现骨折的患者,如果均出现骨折,S1选择单侧进针,并同时根据情况联合S2和其他腰椎进针。仅S1出现骨折,则选择S1单侧以及S2、L5进针并行内固定。③S1和S2出现骨折患者,根据S1和S2的骨折后椎弓根的完整性,分别选择单侧或者双侧的S1和S2椎弓根,同时联合L5进针并进行内固定。
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结核治疗患者继续使用半年的抗结核药物,并于隔天拍摄X线片,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位置进行确定,防止位置出现偏移和滑脱。同时,定期拍片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逐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先行创伤基本肢体简单活动,防止出现僵直,并逐渐下床于支具保护下拄拐进行锻炼,对腰背肌肉重点加强锻炼。
①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8个月,按照优、良、差三个标准,对术后6、12个月和18个月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优: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内固定情况佳,无疼痛感,活动幅度基本恢复正常,良:骨折愈合情况较好,内固定位置准确,活动时稍有痛感,活动幅度逐渐恢复。差:骨折愈合较差,部分内固定位置发生异常,疼痛感明显,活动受限。②对术后出现的不良情况进行统计。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6、12个月和18个月患者的优良率逐步增加,术后18个月时,优 13例,占 61.9%;良 5例,占 23.8%;差 3例,占14.3%;总优良率为85.7%。详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整体情况(例)
术后18个月,21例患者中,1例螺钉出现松动,1例内固定物出现断裂,不良情况总发生率为9.5%,对症处理后恢复良好,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整体效果理想。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椎弓根内固定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腰骶部损伤的治疗技术也逐步提升,改变了之前一般选择S1椎体作为内固定进针点的方法,S2置钉内固定方式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本文即对适宜在S2主体置钉患者经S2椎体并联合其他相应椎体进行了内固定,提示整体效果明显。
选择S2进针,具有可行性且较为安全可靠,由于S2椎弓根相对比较宽大,置钉的空间比较大,且在骶骨正中没有较大的神经以及血管通过,比较安全[2],同时,将S2作为进针椎体临床验证内固定效果明显。另外,经S2进针时,进针点的选择十分重要,本组选在第一骶骨两侧后孔下端连线的最低点与骶骨外嵴连线的交点位置,此点位于S2的安全部位,且与S1以及L5等联合固定时,内固定效果整体良好,利于骨骼的重建以及骨折部位愈好效果的改善。
本文资料显示,骶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应用效果明显,术后总优良率为85.7%,不良情况发生率为9.5%,整体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1]刘景臣,李野,武云涛,等.骶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5):404-407.
[2]张培楠.S1椎弓根轴位像在骶髂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8.
[3]刘景臣,李野,李刚,等.骶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2):1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