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探索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2014-07-25 16:58:55刘浩生
关键词:当堂变式尝试

刘浩生

【摘要】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诱导尝试归纳变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92-01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的课堂中老师要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读、议、练、讲教学模式

“读”是指上课时让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己阅读、理解和思考,产生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搜集学生学习信息应答疑难。“议”指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找出答案。“练”是指应用。学生在读议中初步领会和理解了教材,在练习中进一步消化教材,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讲”贯穿始终,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解惑、总结,把读、议、练的成果提高到更高一级水平。从知识分类学习与教学理论来看,这一教学模式反映了课堂学习的规律。

二、诱导尝试、归纳变式教学模式

1.启发诱导 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中,我们先与学生一起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却又不能解决的“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应积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注意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

2.探究知识的尝试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的那种被动、单纯听讲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一般可以进行这样几项活动:阅读教材或其他书籍;重温某些技能和概念;对数、式和图形细致地观察;做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对数学问题进行类比联想、归纳、推演,逐步通过试探和试验,在议论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从教师方面看,为了防止难易失度,应当拟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尝试层次,确定高而可攀的步子。

3.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组织学生根据尝试所得,归纳出一般结论,然后通过必要的讲解,由教师提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将其纳入整个教材所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去。

4.变式练习的尝试

对于一般结论,运用概念的变式,背景复杂化和配置实际应用环境等手段,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方面的尝试。练习时防止机械模仿,使思维过程具有适合的坡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以将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伸和变化,并使之与尝试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编题时还应考虑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角度更换解题技能和方法,此外,还有应向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受到用多种形式给出的问题条件的训练。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模式:“自主学习—交流展示—释疑点拨—训练检测”学案导学四个环节。

第一时段: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课堂上,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通过学生板演、学生互评、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时间里,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是否有效?“先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8人左右学习小组,针对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进行探究。

第二时段:释疑点拨

本时段重点解决教学中的“五点”(重点、难点、热点、易错点、易混点),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规律和方法。在“释疑点拨”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案中设计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针对教学中“五点”而设计的,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梯度和台阶,要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接近学生最近的思维发展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综合等能力。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评点。此类问题多是有一定难度的倾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抒己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必须紧紧抓住。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书本和权威的观点质疑和发问,甚至提出离奇古怪的问题,表达自己见解和感受。学生讨论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正和评点。通过讨论即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必重复讲解。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讲解。此类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倾向性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知现成答案,可以采取师生讨论、典型启发的方式进行讲解。此时不能就问题讲问题,而是重在通过讲解典型的例题及其变式,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规律层面,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真正扫除疑难。解惑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达到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形成善于整合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时段:训练检测

本时段是在“自主学习”和“释疑点拨”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的拔高,主要针对学案中的“能力训练”题进行的当堂训练,重在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当堂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使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规律,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堂训练要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当堂练习的题量要适度,时间为了5分钟内,要像考试那样,要求学生在课内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能力,从而准确反馈学习情况,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预习新课创造条件。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点评和总结,做到“堂堂清”。

以上三个时段之间是交叉关系,自学有疑才有释疑和当堂训练,自学之中基础训练,释疑当中更离不开思维和技能训练,训练检测中也有讨论和知识的学习运用,绝不能将三者完全割裂开来。

相比之下,诱导尝试、归纳变式的教学模式比读、议、练、讲的教学模式向前迈进了一步,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更大胆。它是以学生的自学、学习成果展示取代教师一言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当堂变式尝试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不怕死的留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6
尝试
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18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2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北极光(2018年12期)2018-03-07 01:01:58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