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实践研究

2014-07-25 11:43胡希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雷蒙德威廉斯

摘 要: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区别的是,伯明翰学派把理论重心从单纯的政治和经济研究转向了对文化的研究,是文化脱离经济基础独立出来。伯明翰学派主张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作为伯明翰学派的灵魂人物,威廉斯进行文化研究时,把传统的最精致部分融入在语言和文学中,但并非全部文化遗产都是由语言和文学承载的。

关键词:雷蒙德•威廉斯;感觉结构理论;文化批评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的范围广泛,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所有才能。雷蒙德•威廉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研究学科的奠基人,是卓有创建的文化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剧作家,伊格尔顿曾将他誉为“能把理性与情感罕见地结合起来的作家”。因其对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威廉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威廉斯的主要著作逐渐翻译进入我国学界的视野,相关的评论文章也逐渐出现。

因此,有必要不断扩展文化的意义,直至它与日常生活同义。他在回顾文化概念变迁历程后指出,文化不仅是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业”的反应,也是新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反应,涉及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各种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威廉斯认为道德与知识活动可以游离于实际社会生活而自成一统,乃是“文化”一词的早期意义;而逐渐用以指涉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则是文化一词的当代意义。他追随着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葛兰西(Gramsci, Antonio)等人的传统,文化唯物主义者通过对关注边缘地带的格外关注,扩展了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

在界定文化定义的时候,威廉斯运用感觉结构理论进行批评实践,他把文化看作一种“生产过程(productive process)”,是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感觉结构是他探讨文化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威廉斯之所以提出“感觉结构”是为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他在使用“感觉结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修正了感觉结构的内涵。首先,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觉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人类对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概括往往趋于简单化,以致现成的意识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其实并不是同一回事。其次,威廉斯认为感觉结构在文化和社会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联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感觉结构承担着将个人体验上升为整体经验,最终蜕变为文化。尽管威廉斯如此努力地给“感觉结构”下定义,但是他本人并非对这个概念很满意。在《政治与文学》中,他就曾说自己对这个概念“从未满意过”。威廉斯提出这一概念的主要是作为其文化理论的一种预设,在有些场合下,他甚至认为“感觉结构”就是文化,这无疑又增加了理解这一概念的困难。因此,若要提供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就必须对其形成的历史语境进行考察。从一定意义上,这种感觉结构涵盖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而感觉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想象。威廉斯认为感觉结构的概念从本质上说是连续性。感觉结构表明文化内部存在一种创新的机制与原则,即文化内部因现实生活世界的变化,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并不只有一种感觉结构,一种感觉结构不适用于所有时代。

第一,“感觉结构”理论与威廉斯文化诗学中批评实践的运用。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用“感觉结构”理论分析英国工业小说,他考察了狄更斯、劳伦斯、哈代等人的小说,从中追寻一种属于新型社会的“感觉结构”。由此可以看出,“感觉结构”是一种文学化、社会化的表述,它强调文化与社会关系中主体个体性。雷蒙德•威廉斯把“感觉结构”作为分析文化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的重要工具,阐明文学和文化具有物质性、社会性。“感觉结构”强调的是主体关于当下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体验。他之所以把“感觉结构”看作是一种“结构”的原因是:主体产生的这些感觉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正如他在《漫长的革命》中所写:“它(感觉结构)正如‘结构一词所暗示的那样具有稳定性和明晰性。”(The Long Revolution,P48)。但威廉斯认为这种稳定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暂时稳定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主体的社会实践不断地改变。由此看来,这种感觉结构处于集体的潜意识之中,或者说是还没有被清晰表述出来的微妙经验。“感觉结构”是一种感觉化的思想,思想化的感觉,它不是个人的偶然性事件,而是一种社会性事件。他认为“感觉结构”强调的是现在事态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且往往就是新兴的和将要兴起的。

第二,“感觉结构”理论对当代文化诗学研究的影响。威廉斯把文化定义为“人类自我创造独特的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饱含着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威廉斯一方面强调了人类符号化能力是文化生活的基石;另一方面,他通过定义“感觉结构”肯定各种文化背景下的特定的生活方式。透过“感觉结构”理论分析各种文化研究的表象,揭示并批判隐藏在其背后的权力和不平等关系。不难看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蕴含着强烈的批评精神和深切的现实关怀。这种文化研究是对话语后面的权力的争夺,是对渗透于符号和视像中的、隐含着的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的解构和重建。威廉斯文化研究思想对颇具活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后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促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并积极推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

通过收集、鉴别、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通读雷蒙德•威廉斯的作品,尤其是其重要著作,较客观地把握威廉斯的文学批评思想。深刻理解威廉斯文化诗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内涵,尤其是“感觉结构”理论的特质。同时结合当代文化批评的基本特征,探讨“感觉结构”在威廉斯文化诗学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和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构建在威廉斯文化诗学和当代文学批评背景下,通过对“感觉结构”较为准确地把握,能够解读威廉斯文化诗学理论中重视感觉和文化的传统。

雷蒙德•威廉斯把感觉结构作为分析文化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的工具,与其说是条纽带,不如说是解开米诺斯迷宫的钥匙。米诺斯迷宫就是这个庞大的看似密不透风的社会。在威廉斯看来,文学传统中由于缺乏感觉结构这一有力工具,因此人们才会对社会总体性做出感性的、无结构、无体系的分析。就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它们在各自的社会条件下显示出明显的结构特性,这种结构特性把通过文学反映和体现出来的某个社会群体或集团的经验意识和认知结构转化成一种精神结构,作家笔下的世界与某个社会群体或集团的经验世界和认知世界相契合,通过这种途径淋漓尽致地表现社会的总体性。

在界定文化定义的时候,威廉斯运用感觉结构理论进行批评实践,他把文化看作一种“生产过程(productive process)”,是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感觉结构是他探讨文化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威廉斯之所以提出“感觉结构”是为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他在使用“感觉结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修正了感觉结构的内涵。首先,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觉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人类对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概括往往趋于简单化,以致现成的意识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其实并不是同一回事。其次,威廉斯认为感觉结构在文化和社会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联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感觉结构承担着将个人体验上升为整体经验,最终蜕变为文化。尽管威廉斯如此努力地给“感觉结构”下定义,但是他本人并非对这个概念很满意。在《政治与文学》中,他就曾说自己对这个概念“从未满意过”。威廉斯提出这一概念的主要是作为其文化理论的一种预设,在有些场合下,他甚至认为“感觉结构”就是文化,这无疑又增加了理解这一概念的困难。因此,若要提供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就必须对其形成的历史语境进行考察。从一定意义上,这种感觉结构涵盖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而感觉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想象。

因此,并不只有一种感觉结构,一种感觉结构不适用于所有时代。威廉斯的文化体制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从整个文化生产过程来看,威廉斯突出了赞助体制与传播体制的重要性,显得对文化消费体制重视不够;仅仅强调了文化体制的物质层面而缺少意识层面的关照等。但是,瑕不掩瑜,作为文化社会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威廉斯的文化体制理论只有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在与其他理论命题的相互参照与支持下,才能真正显示出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意义。因此,本文对于威廉斯文化体制理论的探讨仅仅是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 乔瑞金:《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话语——技术与文化批判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

[2] S.T.Coleridge,On the Constitution of Church and State,1830,reprinted Princeton 1976 .

[3] Raymond 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London,1961 .

作者简介:胡希 (1981.6-),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此文为笔者主持的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课题“感觉结构与文化分析---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诗学的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雷蒙德威廉斯
最后的断片
雷蒙德·卡佛:《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迟到的断想
“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论威廉斯抒情史诗《帕特森》中城与人的隐喻
蜂鸟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妈妈的红沙发
从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看美国南方淑女的衰落
最后的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