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倩
摘 要:《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是巴尔加斯•略萨2003年的新作,是描写画家保罗•高更和其祖母社会活动家弗洛拉•特里斯坦找寻自我心中天堂的过程。
本文从该书中的各个角色心里的天堂认知入手,探索真正的人类天堂是否存在,如何存在,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天堂,必须阻止坏事情的发生。但是人们无法做到未卜先知,所以说,天堂只是存在于幻想中,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世。
关键词:《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天堂;理想
略萨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一书中所谓的 ‘天堂 具有象征意义。天堂是每个人内心的理想,找寻天堂的过程便是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
要了解,略萨对天堂的真实看法,必须先从弗洛拉和高更的天堂开始分析。
一、弗洛拉心中的天堂
书中的女主人公是高更的外祖母弗洛拉,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书中描写的是一八四四年四月直到一八四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她周游于法国,宣传著作《工人联盟》,企图联系工人这个社会中受剥削的弱势群体,发动一场和平的革命,以实现社会的民主。
首先,她作为一个私生女,从小受到社会的歧视。从小跟随母亲生活的她,生活在富阿莱大街上,房屋不仅拥挤并且肮脏、丑陋。本来弗洛拉和母亲在沃日拉尔镇是拥有住宅的。但是,政府当局认为她父母的婚礼是非法的,便将其没收。正因为从小处于这样的一个社会角色里,她从小便能体会到这个社会存在的不公正、不平等,存在的歧视和剥削。这样的童年记忆,为她以后走上民主的革命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后,她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更是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在她在纺织厂当工人的时候,嫁给了喜欢喝酒、赌博和泡酒吧并且比她大十二岁的安德烈夏扎克。在这段婚姻里,她并没有得到幸福。夏扎克在她看来简直是恶魔。她把贞操给了他,并且为他生了孩子。但是她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幸福。在她对家庭的记忆里,只有没有感情的做爱和丈夫醉酒后对她的虐待。所以在连法律都不能给她保障时,她想要改变这个社会,想为妇女争取社会的平等权利。
再次,弗洛拉去秘鲁探亲的路途中,在许多地方的见闻更是坚定了她为妇女权利、为民主奋斗的决心。
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弗洛拉写出《女贱民游记》和《工人联盟》两本著作。前者是单纯的见闻性游记,里面虽然有许多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揭露,但是显然是不够成熟的。并没有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而后者,相对前者来说比较成熟。一八四四年四月到一八四四年十一月,她就是凭借这本书里的思想内容进行游说。她的“民主”思想是受到傅里叶学派和圣西门的影响,但是她有些思想却又和他们大相径庭。
简而言之,弗洛拉心中的天堂也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略萨说:“当我开始写最近这部作品《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时,有一种轻松感,那是充满美感和理想主义的另一番天地[1]”
二、弗洛拉的天堂在哪个街角?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是略萨的一个比喻。弗洛拉想建立的民主的社会是不能在当时实现的,只有在另外一个国家或者这个国家的另外一个时间才能实现。所以,对于主角本身来说,弗洛拉的天堂是存在下一世的。
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在一战之后,经济发展和科技的发展都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资产阶阶级和贵族仍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在国家机构中保持着牢固的支配地位。其中新阶层也开始投入政治。其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仍然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但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是如何的不公平。
三、高更心中的天堂
高更作为这本书的另一条主线,作者主要介绍的是他一八九二年四月到一九零三年五月找寻自身理想中的天堂的过程。这一段时间,也同他祖母一样,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
“在高更心目中,天堂就是纯精神的艺术世界。”[2]p444高更一直在找寻绝对的原始社会,想要从最原始人们的生存状态中找寻真正的艺术,得到真正的自由。一个区别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便是他的天堂。他的天堂和他的祖母比起来,更着重精神层面一些,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天堂。他极力想要实现自己“野蛮人”[3]p16的角色。但是,他心中的天堂直到他死都还是没有得到。
四、为何高更的天堂存在下一世?
从客观上来说,文明是最大的杀手。文明的侵入,改变了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人类最初的信仰。在塔希提岛和泰阿曼娜在一起的时候创作了《幽灵在看着她》,描写的是泰阿曼娜看见幽灵时候的巨大恐惧。他认为这是土著人的信仰所留下来的东西,但是,他再也没有看见过那样的场景。在他看来,这是欧洲文明侵入的结果,是欧洲人的侵入改变了毛利人的信仰和生存状态。只要是文明存在的地方,他要追寻的天堂就是不存在的。
从主观上说,高更始终是一个受过文明熏陶的人,他虽然离开了文明社会意义上的家庭,来到太平洋的南部追寻自身渴望的天堂。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一个文明人的影子,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野蛮人”。比如,他始终要通过画在欧洲的交易才能维持自己在南太平洋的生活。而他的欧洲人血统,注定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毛利人,在原始岛屿间辗转中,他遭受着各种驱逐。
他的天堂注定在今世是看不到的,只能存在于下一世。
五、作者略萨心中的天堂解读
略萨通过大半生的时间实现自身的信仰,尝试过不同的方式。年轻时候,曾经想过要通过参政的方式改变秘鲁社会,但是以失败告终。加入西班牙国籍之后,转战文学,开始写故事。但是秘鲁对他自身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之所以选择高更、弗洛拉作为本书的主人公,是由于他们三个是有共同点的。高更、弗洛拉都受秘鲁的影响至深。“弗洛拉•特里斯坦如果没有秘鲁之行,她的后半生则将是另外的样子;而高更幼年的秘鲁经历则对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更作品中原始的、神秘的世界,就来源于他童年在秘鲁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实际上是一个欧洲人眼中的秘鲁。他更直率地称自己是个“野蛮的秘鲁人”。 ”[4]
“巴尔加斯•略萨主张人类的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实现由群体转为了个人来完成。”[5]不管是弗洛拉还是高更或者他的信仰想要达到的天堂,都是个人的。在他看来,“这么多年社会实践已经对社会乌托邦否定,如果集体主义完全淹没了个体的存在,这个集体就是一个麻木、无生气的集体;只有充分重视个人的需求、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人类的乌托邦。”[6]
所以,巴尔加斯•略萨是相信人类思想中的空想式的乌托邦的天堂是存在的。他一直在找人类的天堂,终于他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头》中得出了结论:心目中的天堂是存在于下一世。他之所以选择高更和弗洛拉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进行描写,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是从生命最后一段时光才开始追寻天堂。而是想要告诉我们,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努力追寻的人,想看到自身心目中的天堂,我们想要看到人类社会中的天堂,只有等到下一世。略萨相信了,他这一生都无法看到他理想中的人间天堂。
结论:《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是关注“个体”的小说,虽说是关注“个体”,但是文章却有两个主线。这就说明了略萨是想从两个个体出发,表现出他自身内心的天堂的模样。
我们可以看到:“天堂”很明显的是一种象征手法,象征每个人心里的完美世界[7]。而略萨一直在追求这种完美世界,就算始终无法达到这一目标,他仍然不放弃,坚信光明就在前方。
此外,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中,略萨又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人类社会。这就意味着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如果想要到达,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去走下去,天堂就在眼前,只要坚持就可以实现梦想[8]。
参考文献:
[1] 理查多阿•賽迪•采访略萨[J],《外国文学》1993,12(20)
[2][3]《法国通史简编》沈炼之人民出版社 主编 1990.
[4] 归溢,拉美文坛常青树巴尔加斯•略萨——浅谈略萨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文景》2009,11(34)
[5][6]吉平“在路上”的巴尔加斯•略萨》 聊城大学学报 ,2008,3(23)
[7][8] 荆墨.诺贝尔文学奖,略萨名副其实——略萨作品及其人生[J]. 青春期健康.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