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植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一生情感的变化轨迹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文章以曹植的感情基调为线索,将曹植的主要作品和意象串联起来,结合个人遭遇,揭示失落感产生的原因。“失落感”,是其作品鲜明的感情色彩。文章就感情中“失落感”一方面展开多层次的论述。
关键词:诗;表;意象;失落感
一、失落感在其作品中的反映
(一)通过诗歌作品看其情感变化。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通过对前后两个时期作品的分析,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情感的变化。
(1)前期诗歌创作内容
曹植少年时期万千宠爱集于一生,其作品色彩明丽,从容不迫。诗歌中,写“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的欢愉景象;写“亲昵并集送...宾饮不尽觞。”的深厚友谊;以及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在其前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曹植作品中昂扬的激情,以及对前途充满乐观向上的情怀。
(2)后期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由于性格缺陷,使曹操认识到曹植并非可托功业之人,曹丕的即位,宣告曹植贵公子生活的结束。受监视、受迫害,使曹植从不谙世事的贵族公子变成圈养之囚徒。
《七步诗》中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饱受燃萁之痛,侥幸保得性命,却难逃悲剧命运。
从狂放不羁的贵公子到动辄得咎的阶下之囚,仰望苍穹,千悲万恨,不可胜言。人生遭际斗转,使其产生巨大失落感。
(二)通过表文看其情感变化。
除了诗歌,其表文也真实记录了面对迫害,曹植不停请罪谢恩保全性命的无可奈何。
(1)曹丕执政期间,曹植表文中的情感
曹丕即位后,先将曾支持曹植的大臣一并杀害,又将众多兄弟派遣到偏远封地,曹植先是作《请祭先王表》表达不满,却连受打击,敢怒不敢,只得作下《谢初封安阳侯》“抱罪即道, 忧惶恐怖...臣自知罪深责众...精魄飞散,忘躯殒命”表达且俱且悲的惶恐心情。飒爽英姿游侠儿的早已不复存在,巨大的失落感令人掩卷长叹。
(2)曹睿执政期间,表文中的情感
曹睿即位,让曹植以为可以重施抱负,先作《求自试表》表达自己捐躯赴国难的决心,又做《求通亲亲表》,深刻洞察国家存在的严重危害,想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然而自己的苦心却得不到曹睿的重视。最终,曹植在“汲汲无欢”中病死,满腔的爱国热情也未能实现。
二、透过作品中的意象看其失落感
诗歌之美贵在含蓄,用少量语言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现实、微妙的内心情感,意象是实现这种审美标准的最佳途径。曹植作品中有大量意象:少年、美人、风等。这些意象的转换,记录了其人生遭际的变化。
(一)少年意象
汉末年间,社会动荡,长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其救民于生灵涂炭,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曹植创作了大量少年形象,《白马篇》中,白马少年在战场驰骋英姿,《名都篇》中,京洛少年施展报复,描写出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豪迈的基调是其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而后期作品中,“奉诏之日, 且惧且悲。”“臣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已然变成阶下之囚,为保全性命只得苟延残喘,昧心献上。前后不过十余年,洒脱不羁的少年变成惶恐不安的模样,鲜明对比,让人掩卷长叹。
(二)美人意象
美人意象在文学史上蕴涵丰富,文人雅客常用“美人”自比,每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便用美人意象诉说情怀。曹植不仅以“美人”自喻,更借用这一意象来写实或兴寄托喻。
曹植作品中美人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美女形象,一类是怨妇形象。怨妇形象又包括弃妇、思妇、怨女等形象。“美人”曾一度是自己放浪的贵族生活的点缀,后来却变成备受打压的艰难处境下委婉诉说自己“抱利器而无所施”的寄情之物。
(三)风意象
“风”意象,在曹植现存的八十余首诗歌中,出现多达22次。不似前人用“春风”代表生机,“秋风”暗含人生凋零。曹植的作品带我们领略风意象的别样韵味。
曹植前期创作出不同于“微风、细风、柔风”的“悲风、惊风”,以此来表现建功立业的决心。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 百年忽我遒”,“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表现出昂扬斗志。
曹操的疏远,埋下不幸命运的伏笔。曹丕的即位,宣告曹植不幸命运的到来。人生遭际发生重大变化,心中的苦闷与惆怅在作品中反复诉说“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用悲风、狂风,写现实环境的恶劣,写遭受迫害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
曹植作品中充满浓郁的失落感,究其原因是命运的变化使然。才华横溢,使其在建安文坛上独领风骚,任性妄为,使其在帝位之争中处于劣势,失落感初见其端。曹丕父子不停地打压迫害,使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作品中充满浓郁的哀伤气氛。
曹植的一生极尽灿烂,也极尽沧桑。少年时代如鱼得水,作品感情昂扬豪迈。命运徒转,作品也表露出哀伤幽怨、惶恐和无奈。哀伤、幽怨、无可奈何等种种情感,在本文中都用“失落感”进行了统一概述。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 房玄齡. 晋书[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作者简介:栗凯凯(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