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仕亮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教师要深化课堂改革,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数学教学现状,提出深化课堂改革策略和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方案建议。
关键词:课堂改革;初中数学;创新模式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教师要对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案,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一、当前数学的教学现状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过去的数学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备课,学生听课,单向的灌输教学,加上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一味鼓励学生多做题,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单单学习以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也无法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对于现代的教学模式来说,应更多地提倡创新性教学,教师是教学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思想,指引学生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体系较为零散,教学知识点较为分散,需要学生灵活地总结,而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能力,教师必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念,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二、创新课堂的可实践性探究
1.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化
实现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处在于实现其创新化,教师作为知识的指导者,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明白灌输式的单向教导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无法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要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化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生动性。例如,在学习几何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制作工厂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工人,制造生产立体几何模型,这样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另外,教师也可以进行自主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2.创新化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改革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教学应用上,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开设情景教学,在一定的情景问题下,教师指引学生通过沟通合作,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问题中,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画法时,由于图形的性质用法较多,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创设情境对话,让能更好理解图形意义的学生进行知识分享。在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其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课堂的教学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才能鼓励学生开发潜能,培养积极创新的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觉得是自己主动参与学习中,具有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知识的吸收不仅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中得到的,还可以是学习者通过外界学习而获得的。利用现代改革的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师也要摒弃一些旧观念,达到素质教学的要求。
三、创新性教学的实践
初中阶段是实施创新思想训练的最佳时机,学生所处年龄阶段适合,且升学压力不及高中阶段大,而初中的数学学习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主要教学课程,通过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研究,学生会关注生活的细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数学形状。给学生发绳子,让学生取不同的长度卷出不同的形状,借以引出教学中不同形状的性质。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激发其潜能。
对教师来说,平时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改进,提高课堂的创新性和高效性,教师还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大胆进行实践创新教育。例如,可以应用实际的情景教学模式,或者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商品买卖活动中,体会数学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实践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当调动他们积极学习的引导者,通过相互配合地教学,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做到主动地思考、归纳,从而主动去整理所学知识。深化课堂改革,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焕静.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
[2]张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
[3]刘晨曦.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4]王建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2(17).
[5]杨鹏程.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课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