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惠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可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偏离教学目的,做到灵活性与原则性、趣味性与严谨性的统一,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23-03
一、开展本科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根据《意见》对研究性教学的阐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阅读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参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活动。其二,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合作式学习方式。其三,引领学生进入学科前沿领域,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总之,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为主与广泛阅读有机结合的完整教学体系。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提高创新能力。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我国的本科教学颇为不满,主要因为现在的教学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本科教学的水平。
由于课程性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下文简称“原理”课)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其特殊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中学一直贯穿至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从中学一直贯穿至大学的。这必然产生一个教育内容重复的问题,“05方案”实施以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为例,大学和高中的重复程度高达44.3%。新的课改方案将原来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问题依然存在,这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教育内容的重复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处理。美国关于独立战争的历史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讲授,一直到大学还在讲。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每一个阶段的讲授都有新意,都适合学生,也就都能吸引学生。美国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高中阶段要有所区别,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条条、点点,而是要开展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05方案”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的是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但在现实中落实这一教学目的仍存在许多困难,既有教材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从教材方面来说,编写者在整体性阐述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仍很明显。从教师方面来说,目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原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一部分是原来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大家的专业背景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多讲,不熟悉的领域略讲。有的学校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虽然发挥了教师各自的优势,但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教材问题,教师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教学方法上加以弥补。
第三,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理论方面的知识,最终目的是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有特殊地位,她既是指导思想,又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真理不是现成的摆在那里,而是需要论证的。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课堂讲授,都是把一大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要学生接受,这很难让学生信服。要让学生信服,就要用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征服学生。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使学生信服,除了教师的讲课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二、用研究性教学统领其他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本身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本质上是一种贯穿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理念,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就是以对问题的破解统摄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问题”指的是人们在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理论知识时所遇到的矛盾、疑难等等。围绕问题开展思维活动,可以形成一个认知上的兴奋点,在心理学上称为形成“优势灶”,刺激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对与问题有关的事物作出敏锐的反应。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目光的“敏锐性”并不是来自视觉的锐利或者视网膜的特殊构造,而是思维起了决定的作用。思维在“优势灶”的带动下,可以过滤掉无关的信息,只捕捉那些与问题有关的事物和信息。因此,以问题统摄思维活动可以大大增强人们观察世界的敏锐性。因为过滤掉无关的信息,使思维活动集中于某一个“点”上,有利于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作出选择,以问题统摄思维活动和一般的思维活动相比,前者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
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教学强调问题意识,着眼点不再集中于知识的掌握,而是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质疑那种“原理加实例”的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大量重合,对大学生的帮助有限,可是又找不到很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研究性教学不失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原理”课)特点的教学理念。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艰苦探索,采取了很多办法,引入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诸如参与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内实践等。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改革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要始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服务,而不能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追求所谓的“抬头率”,避免热闹有余,思想性不足的趋向。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原理”课教学“应该坚持教学的理论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并不能一味强调教学的趣味性。虽然在教改中普遍提倡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这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原理课教学的理论性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而并非都有利于增进整体性教学。”我们认为,在“原理”课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提倡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需要以研究性教学统领其他的教学方式。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推进“两个转变”的艰巨任务,即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就是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拓展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开展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倡导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就是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一个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过程。实现“两个转变”的前提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针对教材的内容体系,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为目的来进行,绝不能只重形式,淡化、边缘化教材内容,更不允许为迎合形式需求而撇开教材内容,另起炉灶”。这里就存在一个处理灵活和严谨的关系的问题。只有“灵活”,看似很热闹,达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而如果只有“严谨”,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这里的“灵活”指各种教学方法,“严谨”指研究性教学。要想使学生吃透教材的内容,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如何开展研究性教学,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大家都是结合着不同课程的各自特点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方法。我们认为,针对“原理”课的课程性质和内容特点,研究性教学至少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阅读原著,提出问题。要提高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程度,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原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邃的思想,严密的逻辑性,富有激情而又哲理深厚的语言,往往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打动读者的心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阅读原著的任务,学生反映,尽管许多内容读不懂,还是比读教材有味道多了。更重要的是,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找到最有价值的问题,而发现有意义的问题,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二,以问题为线索,体现“原理”课的整体性教学。“原理”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原理”课的整体性教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以问题为线索,是实现“原理”课整体性教学的最佳选择之一。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问题的来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提出问题,征求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这是问题来源的主要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只注重新颖性,甚而游离教材,而是要紧扣教材,又要求具有贯通性,也就是说要贯通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热点问题。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接地气”,体现在“原理”课教学上就是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从天上落地,结合现实生活。对一般人来讲(不包括理论家),人们理解理论都需要依靠生活经验做注解,对青年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理解、接受理论,不可能单纯从逻辑出发,一定要有生活经验的支撑。研究性教学若想获得实效,就不能单纯从理论出发,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从生活经验出发,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针对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网络。90后大学生被称为“手握鼠标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深受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可能避开网络这一途径。网络给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络,除了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相关的网站查找资料,还应建立网上师生互动平台,以便教师在网上给学生的研究活动及时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2]杨建国.哲学课教学方法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孙文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5]鄢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