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孔凡新 郝洪艳 吴梦陵
[摘要]秉承 “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学用深度融合”为指导建立学校、企业、自身三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3+1”模式的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模具卓越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江苏及长三角模具产业对应用型模具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准模具工程师有较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岗位适应力强。
[关键词]学用深度融合卓越工程师模具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60-02一、背景与整体思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 南京工程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是首批试点专业。经过近4年的建设,南京工程学院在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探究和实践。
该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是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神,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形成的优质资源,以 “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构建机制、深度融合”为指导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搭建技术资质培训认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培养四个平台,形成高质量的应用型模具工程师培养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学生所面向机械、材料行业的需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按照公共教育模块、模具工程基础模块、模具工程材料模块、冲压模具设计模块、塑料模具设计模块、锻造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模具数字化CAX模块、专业与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综合能力课外培养模块等进行划分。
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在上述模块中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除常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外,设置了一些工程实践综合实训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数控实习、模具工程师综合能力实训、模具数字化(CAD/CAE/CAM)设计实训、冲压、塑料及锻造模具企业认识实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及企业毕业设计等。整合了传统的课程实验,开设模具综合实训周、模具失效分析综合实验周、创业与创新实验周、材料再生与回收综合实验周等综合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模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190学分中实践环节学分比例达到45%以上。
编制了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制订了实习计划及实习指导教材,制订了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相关指导书,新建了4个特色实习基地。
体系鱼骨图如图1。
三、校企合作培养内容
“3+1”模式中的最后一个“1”,也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块,是该卓越计划中的重中之重,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要求能够利用本专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使用金属塑性成形、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設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进行实验、检测,应用计算机进行成形及工艺分析,进行相应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参与。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受到模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本专业方向工程实际问题和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对本专业方向的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的初步能力。
主要培养课程进行典型工艺分析与CAE模拟、模具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具制造全过程实训、模具钳工实训及设备操作、模具成本核算与报价、模具材料与失效分析、模具生产组织管理、模具数字化设计软件(CAD/CAE/CAM)培训、模具设计师及模具岗位能力培训。
其涉及的主要知识模块结构有4大类。第一类是三种典型模具(冲压模、锻造模、塑料模)的设计到制造全过程方面内容。第二类是模具钳工及设备操作(数控机床、锻造冲压注塑机床等)方面内容。第三类是模具合同(成本核算、报价与谈判、合同签订与执行)与生产管理方面内容。培养学生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进行模具成本核算,参与谈判;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和创业意识。第四类是培训及证书。模具数字化设计软件培训(CAD/CAE/CAM软件:Pro/E、UG、CATIA、MoldFlow、DeForm、DynaForm)、模具设计师、模具岗位能力培训等。
主要实习基地为江苏南京、苏州等地5家产学研合作基地企业。实施方式:结合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和就业岗位见习(实习),进行项目制模块化的针对性实训。毕业设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阶段,毕业设计与之结合进行。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定岗实训,制订专门指导计划,按照模具工程师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考核。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工厂实践,并且是已经或正在进行的项目;采用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模式,学校教师侧重理论和规范化部分,企业负责实践要求及实现,现场校企联合答辩。考核方法为实践教学以项目验收形式由校企联合评价方式进行,证书类型采用培训、实训、考证方式进行。
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些微调,在“3+1”校企联合培养环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调整了企业顶岗实践的操作模式,把原来按照模具技术方向的定期轮岗制改为按照就业方向的定岗制,即学生在固定企业完成1年的实训及毕业设计。
四、总结
以“学用深度融合”为指导建立学校、企业、自身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对“3+1”模式的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究,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模具卓越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江苏及长三角模具产业对应用型模具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准模具工程师有较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岗位适应力强。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及企业实践效果?企业实践如何与校内理论环节无缝对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查光成,郝洪艳,贾俐俐.材料成型专业新技术应用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1):65-68.
[2]吴梦陵,贾俐俐,孔凡新.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设计师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17-119.
[3]查光成,王章忠,孔凡新,吴梦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2):97-100.
[4]孔凡新,查光成,郝洪艳.融入多种元素的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2(22):1-2.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