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与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研究

2014-07-25 06:46李华明彭振
大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少数民族民族

李华明 彭振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自信与自卑相交错、开放与封闭相矛盾、热情直爽与意气用事并存、敏感与逆反心理相交织。少数民族学生特殊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民族特性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差异、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等。少数民族学生特殊心理对高校学生安全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引起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引发校园犯罪、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高校里学生民族成分多,各民族学生由于经济、文化、语言、生活习俗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容易引起摩擦,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少数民族心理特征学生安全工作

[中图分类号]G75;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00-0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和深造,了解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增强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民族大团结有重大意义。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有少数民族本专科学生共1508295人,硕士研究生共76630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6.76%和4.98%。[1]而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仅为8.49%。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条件和程度都大有提高,而且比例在逐年增加。由于少数民族有特有的经济、历史、文化、习俗,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对这种心理特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则会为对高校的学生安全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必须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此类心理特征,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安全事件,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同普通大学生一样,他们有普通大学生共有的心理特性。一些在大城市或者汉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长大的学生的民族特性甚至已经消灭。然而,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仍然生活在本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在生活习惯、语言、经济、文化等方面仍带有一些特殊性,这种差异造就了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

(一)自信与自卑相交错

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亲切感,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他们引以为豪,他们与汉族学生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现实差异上,在心理上也产生一种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出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的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学校的“珍稀”群体,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其次,由于大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于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家庭的贫困以及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各种心理压力一直在矛盾的交替中存在、变化、斗争、发展。他们深感自己的身心发展赶不上社会大环境发展的步伐,对自己能否成功缺乏信心。[2]这种自信与自卑相交错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中,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

(二)开放与封闭相矛盾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城市繁荣的景象和车水马龙的人群,他们渴望自己能马上融入这种开放的生活环境。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世界观、生活观产生一定影响,老师的教育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眼界,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会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环境上的差异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对比感,迫切地想从较封闭的环境过渡到开放的空间中来。但我国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山区、草原等不发达地区,经济较落后,开放程度低,加之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语言和风俗,与外界沟通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导致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校园时显得十分不适应,对本民族的学生十分亲切,而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之间则存在一定隔阂,这种隔阂有可能是语言交流所导致的,也有可能是风俗习惯或者其他差异所造成的。

(三)热情直爽与意气用事并存

单一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少数民族学生质朴的本质,对人对事热情、直爽、诚恳。他们热爱民族和家乡,热爱学习和工作,希望通过努力把自己的民族和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活习俗和环境使得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模式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恩怨意识鲜明,感情发生迅速而强烈,喜怒于色,抑制能力较差,思维和行为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冲动时往往意气用事,特别是同族、同乡与其他个人或者群体之间发生冲突后,这种意气用事的概率更大。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遇事不分析问题所在,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直接导致了学生冲突的发生,对学校学生安全工作带来影响。

(四)敏感与逆反心理相交织

少数民族在长期勤劳、朴素的生活中形成了优良的品质和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的民族和家乡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这使得他们在遇到与自己民族或者部落相关的事务的时候显得十分敏感,特别是面对与本民族声誉、发展、团结有关的事件时显得更加敏感,而这种敏感处理不当则会促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

二、少数民族学生特殊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民族特性及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風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济、语言、文化。这种特殊的背景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蒙古族习惯居住在蒙古包里,过着游牧生活,这种习性造就了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也造就了他们粗狂、骁勇善战、热情豪爽的性格。

(二)宗教信仰及文化差异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有自己的英雄崇拜和图腾崇拜;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信仰的宗教,如藏族信奉佛教,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瑶族、土家族等信奉道教,等等。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信奉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如藏族学生信仰佛教,形成了较为温和、平静的性格特征。在民族地区常常出现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而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冲突,即校园文化与少数民族学生原有文化或家庭文化存在着不一致之处,但入学后由于受到他族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的影响,民族学校的学生常常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种文化的不一致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导致厌学、逃学,甚至会引发学生在校园中的集体暴力行为。[3]

(三)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大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和交流范围较小的“熟人社会”使他们的性格有别于在城市里长大的学生。

三、少数民族学生特殊心理对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影响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心理与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许多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发生的众多与少数民族学生安全有关的事件,特别是重大伤亡与突发性群体事件,表面原因可归于一些学生对社会、学校、教师及同学不满,但深究其原因,则多与其心理有关。如果能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心理上的特殊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教育,则可以避免大量的安全事件,从而减轻高校在学生安全工作方面的压力,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一)引起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而近年来却出现一些由于民族原因而发生的学生冲突事件,特别是在民族院校这种突发性群体事件表现得更加频繁。 恐怖、暴力等不法冲击,自由、散漫等文化取向,偏执、阴郁等心理疾病,都是引发高校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4]一些学生特别重视同乡、同族的感情,形成了一些以民族为团体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由民族、语言、老乡关系所建立起来的群体有很浓厚的感情色彩,加之少数民族学生讲义气、自尊心强,一旦本群体里的成员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该群体内部的成员就会站出来拔刀相助,从而导致民族学生群体之间的冲突事件的发生。加之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机制,学校校内外的治安环境差,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管理观念陈旧,警惕性不高,没有意识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心理有可能造成的影响,遇到突发群体冲突事件时就措手不及,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和日常工作都造成巨大影响。

(二)引发校园犯罪事件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正处于心理不稳定的年龄,自制力较差,如果存在自卑、自闭或者冲动等不良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较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不合群、抑郁甚至自杀等后果;带有类似心理的学生在遇到纠纷时极易使事件上升为冲突,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这种影响在事件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消除。如民族院校在处理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经济利益等方面的问题时,如果处理不公则会引起敏感学生的强烈不满,进而引起学生对学校及其他民族学生的不满,从而导致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

(三)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当今世界政局复杂多变,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思想渗透,如宗教信仰、资助学费、提供就业岗位等。他们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讲义气、重感情、直爽诚恳的心理特征,诱骗他们从事不法活动;加之当代大学生对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等重大事件较为敏感,如2009年新疆的民族冲突事件与2008年的西藏暴力事件,反动分子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组织暴乱,利用学生的热情和对真相的辨别能力不强,误导和引诱他们参与破坏活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高校里,极易发生由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发展往往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破坏程度强,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四、民族地区院校学生安全工作的反思与完善

(一)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心理辅导队伍。一些高校存在心理辅导队伍师资缺乏、学校不重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而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院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有耐心且热衷于心理教育事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通过日常的心理课及其他社团活动有意识地矫正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不良心理。其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方位心理辅导,对性格偏激、容易冲动的学生给予特殊关注,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对性格较为内向、自卑的学生,要及时开导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缓解他们的压力;对于来自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上进行帮扶,如对生活的不适应进行疏导,对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容易引起学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带头学生,要加强对其心理上的关注,平缓他们冲动和偏激的情绪,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

(二)深入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活动

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如开设“民族大义”课程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民族团结”等内容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其次,通过举办各种与民族有关的活动,加深各民族学生的友谊。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5]学校可在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里举办相关活动,如在侗族冬节、苗族苗年、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等重大节日中举办庆典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增进了解、增加友谊、增强归属感。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加深对团体协作的作用的认识。

(三)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安全心理预防长效机制

首先,各院校应成立心理中心全面负责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各二级学院要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学生心理辅导小组,通过走访宿舍、教室,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深入学生当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班主任、辅导员应该通过网络QQ、微博等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其次,建立心理安全信息员制度。学校可以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让信息员定期把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反馈给班主任、辅导员,从源头上“预防”。信息员的工作职责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了解其他学生的思想政治、宗教信仰、心理及其他情况,及时上报相关负责人,以便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再次,鉴于文化适应是少数民族学生普遍遇到的适应问题, 学校应把文化适应教育纳入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弘扬多元文化的态度、价值观,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他们掌握缓释和应对文化适应压力的策略,使学生适应多种文化环境。[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OB].教育部网,2012 .

[2]姚文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5).

[3]哈经雄.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6.

[4]张丹.系统论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5]中央宣传部.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N].人民日报,2005.

[6]植凤英.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资本:民族教育的新视点[J].前沿, 2011(11).

[7]熊绍高.大学生优良性格培养导引[J].大学教育, 2011(7):52.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多元民族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