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芬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简明阐述“模仿”在学生习作入门时的有效使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入门;“模仿”
小学三年级,是“习作入门”的重要阶段。虽然有一二年级“写句”“写话”作为基础,但语文教师还是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这期间,“无米下炊”“语不成篇”“缺乏结构感”则是最为凸显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轻松通过“习作入门关”,笔者以为,巧妙地使用“模仿”,可以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一提到“模仿”,不少人便会情不自禁地把它和“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联系在一起,从而不屑于去做一些创新和尝试。其实让我们纵观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历程,从牙牙学语到知识摄取,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遍布模仿的痕迹。习作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写”二者相统一的过程,其中有模有仿,先模仿,后创造,这是一条适合习作教学的普遍规律。那么,如何有效运用“模仿”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呢?
一、依葫芦画瓢法
“依葫芦画瓢”本是一句俗语,意为:照着真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放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则指在习作结构上,引导学生以范文为蓝本,进行模仿学习。初学习作者,常常会出现拿到题目无处着手,甚至主次难辨的现象,为学生提供可以参依的范文,便可减轻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从而以鞋取样、积极作文。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的《赶海》一课,较好地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方式,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文中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的方式以及紧凑的、浑然一体的结构之美,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习作引导范例,教师可以以此为范本,引导学生进行以“童年趣事”为主题的习作尝试,帮助学生实现由“生活”到“语言”的转换。
二、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这个成语,原意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在这里取其字面意思是指,指导学生在内容上借用典范文章的材料组织形式,填上与新作相关的内容材料,从而表达类似的主题思想。这种模仿的好处是:不仅有固定的结构、约定的主题,而且具备组织材料的灵活性,即使一般初学者也不用担心“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连用详略各异的七个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往日老师——蔡云芝先生的思念、感激之情。读罢之后,我们对作者的文风笔法,尤其是他运用亲自经历的事例来反映主题、表达思想的方法,成竹在胸。老师这时若能趁热打铁,出示《我的××》等类似题目,让学生当堂练笔,如果没有缺乏生活体验的意外情况,多数学生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写出符合要求的可读之作。
三、旧瓶装新酒法
“旧瓶装新酒”出自《新约·马太福音》,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这种习作指导方法主要是指模仿他文的语言技巧,并应用于作文表达实践,从而达到迅速提高自己的习作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这一目的。
例如,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一课后,学生大多会在文中大量的排比句中感受到深深的眷恋之情。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出示名家名篇中对排比句式的有效使用,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激昂的“当你……当你……当你……”对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和习作指导。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灵活地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增长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对于习作初学者来说,缓释畏难情绪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其“眼中有文、脑中有事、心中有话”,有效使用“模仿”,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习作入门关。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