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在成人难治性哮喘诊治中的应用
刘 兰,梁红亮,苟 晓,陈 秋,窦德才,李清福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DQ)对分析难治性哮喘(DA)中胃食管反流因素及评价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门诊的469例DA患者进行RDQ问卷调查,得分≥12分者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愿意接受GERD治疗的患者列为治疗组;将对埃索美拉唑或莫沙必利有过敏反应或不愿意接受GERD治疗的DA患者列为对照组,治疗4 w,观察治疗前后RDQ和哮喘症状、呼吸功能的变化。结果 469例DA患者中,135例有GERD,发生率为28.78%;男女性别比1.14∶1;年龄(38.5±10.6)岁。反酸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反流和烧心。治疗组治疗后RDQ评分、哮喘自评得分和呼吸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是DA的重要发病因素,但多数DA患者缺乏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RDQ问卷可以较好地鉴别GERD是否为DA的原因,并可以指导GERD诱导的DA的治疗。
难治性哮喘;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
支气管哮喘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GRED)是诱发或加剧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1],也是引起难治性哮喘(difficult asthma,DA)的常见原因之一。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是以症状积分为主的病史调查,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实其有助于GERD的诊断[2]。本研究采用RDQ量表,对DA患者进行症状调查,以期探讨RDQ在DA中的应用价值。
1.1 纳入标准和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RDQ问卷调查得分≥12分的DA患者。2011年1月~2013年2月本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的DA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69例,其中男性243例,女性226例,平均(35.7±12.4)岁。
1.2 调查方法 所有患者纳入研究前和研究结束时均接受RDQ调查,问卷由消化专科医生询问并填写。RDQ量表以胃食管反流病的4个症状,即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为统计症状,对近4 w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分别进行评分[2-3]。
对于RDQ总分>12分,对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均无过敏反应,且愿意接受GERD治疗的DA患者列为治疗组(n=87);将对埃索美拉唑或莫沙必利有过敏反应,或不愿意接受GERD治疗的DA患者列为对照组(n=4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哮喘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 mg,1次/d;莫沙必利10 mg,3次/d。两组均治疗4 w。
1.4 观察指标 (1)采用哮喘Hogg评分法[4],进行患者哮喘自评得分,评分标准见表1。(2)计算并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后的RDQ得分。(3)用肺功能分析仪(四川思科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肺功能检测仪,S-980A(I)),测定FEV1%(第1 s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PEFR(最大呼气流速),重复测3次;取肺活量及流速-容量曲线,取最高值。
表1 哮喘患者日夜症状自行评分标准
2.1 RDQ问卷调查结果 (1)在469例DA患者中,RDQ得分≥12分的有135例(28.78%),其中男性72例,女性63例,男女性别比1.14∶1;年龄(38.5±10.6)岁。(2)在RDQ<12分的334例患者中,157例(47.0%)为0分,16例(4.79%)为1~2分,63例(18.86%)为3~5分,31例(9.28%)为6~8分,67例(20.70%)为9~11分。(3)诊断为GERD 的135例患者中,反酸106例(78.50%),反流94例(69.60%),烧心86例(63.70%),胸骨后疼痛49例(36.30%)。症状积分11~33分。
表2 抗反流治疗前后RDQ、哮喘自评得分、FEV1%和PEFR变化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2 抗反流治疗前后比较 抗反流治疗后,对照组RDQ积分和哮喘自评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而FEV1%和PEFR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将采用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受体激动剂(LABA)两种或更多种控制药物规范治疗至少6个月,仍不能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定义为DA[5]。DA的发病和加重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GER是DA的重要原因[6]。研究报道哮喘患者发生GERD的OR值为5.5,而GERD患者发生哮喘的OR值为2.3,胃食管反流是一个加重或激发因素[7-8]。
对于如何便捷、快速而准确从DA患者中准确寻找或排除胃食管反流因素,是临床值得研究的课题。哮喘急性发作期间,胃镜及24 h pH监测均有风险,而且上消化道内镜对GERD的诊断率低,内镜下有阳性发现者不足1/3[9];24 h食管内pH监测是唯一能评估症状与反流之间关系的检查,但是在大多数医院难以广泛展开,未推荐常规使用。RDQ得到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有助于GERD的诊断[10-11]。广泛用于诊断GERD的RDQ能否用于DA患者排除或寻找GER诱因,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本研究发现,RDQ积分>12分的DA患者占28.78%,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似,且与GERD相关的DA患者的反流症状不典型。说明胃食管反流是DA加重的重要诱因,RDQ可便捷、准确地确定胃食管反流是否为DA的激发因素。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实,抗酸抗反流治疗可以有效治疗反流相关性哮喘[12-13]。本研究在治疗前后分别以RDQ积分、哮喘自评得分、FEV1%和PEFR衡量伴有GERD的DA患者抗酸抗反流治疗的疗效,发现随着RDQ积分的下降,DA患者哮喘自评得分和呼吸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说明RDQ除了可以用于鉴别DA患者是否存在反流因素外,也可用于评价抗反流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由于RDQ主要用于诊断GERD,而伴有反流的DA患者反流症状积分不一定完全能够达到GERD的诊断标准,因此,适合DA患者的RDQ的判断标准等,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解决。
[1] 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1920;quiz 1943.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2007,西安)[J].中华消化杂志,2007,10:689-690.
[3]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11:651-654.
[4] 黄绍光.哮喘症状评分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3,3:284-286.
[5] 林江涛.难治性哮喘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J].中国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8):572-577.
[6] 刘春涛.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4):303-305.
[7] Havemann BD,Henderson CA,El-Serag HB.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asthma:a systematic review[J].Gut,2007,56(12):1654-1664.
[8] 吴继敏,张普德.胃食管反流源性哮喘的研究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2010,13:6.
[9] Du J,Liu J,Zhang H,et al.Risk factors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eflux esophagitis and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among Chinese patients undergo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ic examina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45):6009-6015.
[10] Shaw MJ,Talley NJ,Beebe TJ,et al.Initial validation of a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1):52-57.
[1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651-654.
[12] Farcau D,Dreghiciu D,Chereches-Panta P,et al.Effectiveness of antireflux therapy in asthmatic children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Pneumologia(Bucharest,Romania),2004,53(4):207-211.
[13] 黄晓春,江均贤.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80例临床治疗体会[J].河北医学,2013,19(2):226-229.
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二科(刘 兰,苟 晓,陈 秋,窦德才,李清福);四川省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科(梁红亮)
李清福,E-mail:lqf20@souhu.com
R 562.25
A
1004-0188(2014)05-0525-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5.024
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