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的有效性

2014-07-25 06:20文/董
新课程·上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

文/董+瑾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强化角色意识,提高合作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合作讨论的问题才让学生去合作讨论。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有效性

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貌似渗透了课标的理念,但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的认识,活动多处于形式。如何让小组合作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作用,使一堂课作答尽善尽美呢?结合实践,我有以下的体会和感悟。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分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时,就需要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在这堂课到来时有序地完成课本上的要求。提前四周让学生从书报、影视、网络多种渠道查找,收集与黄河文化有关的资料(我是这样安排学生准备的):(1)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共同制成一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2)五位学生准备一个“专题新闻”;(3)六位学生准备一个配乐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4)准备一个有奖问答(有关黄河的诗句);(5)八位学生准备一个小品“壶口之旅”;(6)十位学生准备一个小品“道德法庭”;(7)八位学生准备一个小品“与黄河的较量”;(8)十位学生准备一个综合剧“黄河幻想”;9.大合唱《保卫黄河》。

按照这些要求,就要逐个分析学生的特性,然后再进行明确分工,才能让活动有序地进行下去。这样的分工既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还能达到课堂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正确引领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

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时,我问学生:“为什么文章对皇帝的称呼有两种,前面称作是可汗,后面怎么又变成天子了,不是同一个人吗?”学生开始分组进行讨论,但是讨论的结果仍是一头雾水。我又从背景入手,引导学生,历史上的花木兰是哪个时期的人,被称作可汗通常是什么民族的说法,而天子这个称呼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称作天子?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头绪,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难题,并对这样的探索性问题有了极大的兴趣。

三、不图热闹,讲究实效

小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均受益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1+1+1>3,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

如,在讨论鲁迅笔下的人物闰土在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入手,并找出他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这样的合作讨论,学生可以自行分工完成任务。如果一个学生完成,而其他人在等着坐享其成,那么这样的合作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四、需要合作讨论的问题才让学生去合作讨论

有难度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有较多内容要在短时间内学习时,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在思考本文的主旨时产生了争议,有些学生认为是对作者美好童年生活的热爱,有些学生认为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那么只有小组讨论,找出理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李志君.高效课堂构建与实施.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04.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