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杰
摘 要:当前高等教育倡导新的理念,即重视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塑造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也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语文课关系到人性的培养,它不仅以专业知识育人,且还是一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课程。文章主要阐述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信息化;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67-02
当下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倡导新的理念,即重视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健康的人格心理以及高尚的人生境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的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基本还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已不能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文化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技术表现出的教学情景,尤其适合于大学语文教学,并且能解决很多教学中的难题。另外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习惯。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语文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而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人文情怀缺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于文秀博士在她的《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中对当下青年文化心态进行如下剖析:对游戏规则的抗争和自我意识的放逐、心灵的迷惘与自我灵魂的逃逸、冷漠的人生体验与精神向度的缺失……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气氛,孤独、厌倦、冷漠、虚无,显示出他们精神无所依托的人生状态和心理上出现的严重危机。由此看来,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语文课是高等学校普及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授课对象广,学生是除中文专业外的所有学生。大学语文课关系到人性的培养,它不仅仅以专业知识育人,它还是一门培养提高不同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课程。根据笔者多年大学语文的教学经验,信息化时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人文情怀的培养。
一、文学情趣的培养
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得有些学生对语文课很抵触,他们印象中的语文课是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拼命地记笔记,考试再考一些类似“绕口令”似的无聊的问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喜欢语文课,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文学情趣,即对语文课的兴趣。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游戏成为学生追逐的目标,而经典的古今中外名著却被冷落了。针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如何以主观努力来影响学生,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与启迪,为他们打开一个崭新别样的文学与文化之窗,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浓厚文化氛围的精神殿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作为重点,唤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为此笔者进行如下尝试。
(一)建立网上读书工程开展书目推荐
曾经有人说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中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笔者坚持以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引导学生的阅读。阅读经典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似乎在与一流的大师对话,这种“穿越”让人忘却了种族、肤色、国家,精神得到了洗礼,境界得到了提升。笔者总是告诫学生,与其把知识装在电脑里,不如把知识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因此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建立大学语文网上读书工程,在网上读书工程结合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本科必读书目进行书目推荐,既有经典的古今中外名著推荐,也有当下的热门书籍文章,经典书目有:《庄子》、《论语通译》、《史记》等 。热门书目有:《季羡林散文集》、《明朝那些事儿 》、《狼图腾》 等。
德国学者姚斯认为:“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徜徉流连在文学艺术的意境之中,也会得到美的享受,提升精神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同时,也提高了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视频推荐与资料推荐
该平台既有经典的古今中外名著推荐,也有当下的热门书籍文章,以及受益匪浅的精彩电影、视频资料,还有师生互动平台,有学生的最新原创,教师的评析和学生的热议。
1.影视作品推荐。影视作品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影视作品表现了对生活的正面审美评价,也表现了对生活反面的审美评价,因而起到道德教育、美学教育、理想教育的作用。影视作品可以教育和引导学生以先进的典型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文学情趣。笔者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影视作品,比如:《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电视剧《红楼梦》等。《阿甘正传》 让我们懂得如何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勇敢的心》讲的是民族的自尊,爱国主义情怀。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既有美的享受,又有文学的熏陶。
2.音乐推荐。音乐能提高审美意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尝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扩大文化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借助音乐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比如笔者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校园歌曲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一首好听的歌去掉音乐就是一首好诗,这首歌既给人音乐美感的享受,又给人文学的熏陶。
3.学生原创的上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培养美的感受只是审美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培养审美素养的另一重要方面则是美的创造。”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的过程中,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学生进行美的创作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二十岁是诗一般的年龄,学生喜欢写作,虽然有些青涩,但却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例如在讲《长恨歌》的过程中,笔者利用精美的课件讲述李隆基、杨玉环悲剧的爱情,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学作品。《长恨歌》的悲剧美感染了学生,2008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爱情诗《幻化成风》做成精美的课件展示给我们。
我站在草原之上
向上仰望
仰望你那满身的忧伤
仰望你那木棉的梦想
我已幻化成风的模样……
二、审美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还应该关注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从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笔者是这样尝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
(一)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多媒体技术的诸多优势为大学语文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教师可通过网络从巨大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素材,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文化感染,从而产生共鸣。一段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可以使学习者沉浸在古诗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中,而一段影像资料的播映又可把学习者带入时空悠邈的历史瞬间。
因此,在每节课的课前,就开始营造美的意境,以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笔者在讲《诗经·黍离》时,首先播放《关雎》的音乐视频,歌手哈辉动听的歌声,优美的画面,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极富古典意境画面的同时,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以审美的眼光感知课文的情思
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而且更直观、更生动。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件或与课文相关的精彩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教学使大学语文课堂更生动、更富有美感,使学生获得巨大的美的享受,从而带着审美的眼光感知课文的情思。
在讲解一篇文章时,通过反复诵读,看精彩的视频资料,使学生领会作者蕴含作品中的审美情感。读《黍离》,学生体会到浓浓的对故国眷恋的爱国情愫;读《长恨歌》,学生感受到唐玄宗杨贵妃爱情的悲剧美……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笔者在大学语文课堂侧重从文学情趣的培养、审美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养。教师应该运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生境界,从而肩负起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业与使命。
参考文献:
[1]于文秀.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