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出发,梳理了日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探讨高校大学英语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及地方高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的困境,寻求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之途径,并提出大学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地方民族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07-03
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还没有实施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只对临近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且指导内容多半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西方国家的高校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就业指导乃是覆盖全体学生,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施的是全员、全程指导。在这方面日本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邻近日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 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国内高校四年英语教育① (目前国内高校仍然实施两年英语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地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并使之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笔者认为可分别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社会需求制订出较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②,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来确定今后所学专业英语的方向,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英语能力,提高地方民族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日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生涯”一词的英文是career,具有人生经历、生活道路和职业、专业及事业的含义。广义的生涯即指人一生生活的过程,狭义的生涯是指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人生历程的一部分,是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它反映了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工作、职位和角色,是个人接收培训教育以及职业发展所形成的成果。其含义有如下特点:(1)时间性。职业生涯发展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向前发展。(2)空间性。职业生涯是以事业为主线,所形成的人在不同地方与工作岗位的关系。(3)独特性。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即使两个人在同一岗位开始工作,由于各人的工作表现、志趣性格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1]。
朴哲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历史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职业生涯教育源自美国,不久传入日本,但当时并未引起政府当局的关注而得到重视和推广。直到1999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咨询报告《关于改善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中首次正式使用“职业生涯教育”一词并提出,学校教育要和职业生涯相衔接,要从小学开始就引入职业生涯教育。2002年11月,文部科学省设置了“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该会于2004年元月提出了《为了培养每个儿童学生的勤劳观、职业观》的报告书:日本将以原有的职业指导、进路指导为基础,重新推广职业生涯教育。所谓职业生涯教育是通过对每个儿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予以援助,使他们在各方面形成与生涯教育相适应的意志、态度和能力的教育。该报告书包括对小学、中学和高中乃至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因为这一年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教育时代,所以称之为“职业生涯教育元年”[2]。
日本高校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视为一项涉及全局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教育环节,贯穿四年求学、求职始终,并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并要求学校所有教师、家庭、企业和社会视之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给予积极配合。然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及实施却存在着如下四大问题:第一,尚未给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还是以“升学”教育为主;第二,缺乏早期及后期的职业生涯教育;第三,各个时期的衔接不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四,国内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也是各自为战,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一个大的时空下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3]。鉴于此种状况,笔者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有责任在通过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在学生时代就能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确定一个可行性的目标,并不断地朝着既定方向努力,最终成为为社会、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进而提升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
性
笔者认为在国内大学,大学英语教学覆盖全体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完全有条件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大学适应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并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学习适合自己本专业的英语学习,同时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如何用英语写个人简历、求职信,传授求职技巧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使新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而且应与今后四年的英语学习同步而行,增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际的能力,使英语能够真正成为自己未来求职过程中的有力工具。
大学英语教师完全有理由肩负着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教育的任务,应视其为己任,首先,树立起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职业意识,改变以往只教学生英语知识便万事大吉的思想。其次,大学英语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理念,并使之付诸教学实践。因为大学英语教材有很多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的Unit 4中的《My First Job》就是一篇很典型的生涯教育文章。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教学生基础语言知识,而且还要考虑通过这篇课文的讲解是否能够让学生了解一个学生是如何应聘他的第一份假期工作的经历,以及教会学生如何求职、如何面试等重要的求职就业技巧,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现实的工作情境,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工作定位以及生涯发展方向。再如,通过Unit 6中《The Making of a Surgeon》一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各个专业的学生对成为本专业优秀人才所必备的重要品质进行思考和探讨。另外,大学英语教材中许多成功人士的事例和箴言也是进行生涯教育很好的材料[4]。笔者认为只要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平时备课时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完全有可能通过大学英语这门实践课对学生不断地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择业和深造均有重要的影响。使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乃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与职业生涯教育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比起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更具有实用性,使学生既可掌握英语这门工具,同时又可以通过这门语言工具来解决未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
三、地方民族高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困境
所谓民族高校主要指的是全国现有的民族大学或学院,而且边疆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专科性学校也可考虑。它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多数民族高校是地方性的,地方民族高校无论从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质量、教师本身综合素质,还是从学生的生源来看均不如那些重点大学或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甚至在某些方面连地处发达地区的二类大学都不如。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仍然只是传统英语教学的延续,教师本身就缺乏职业生涯意识、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实践经验,正因为如此,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根本不予以重视。
(一)缺乏职业生涯意识
由于过去大学英语教师大学学习阶段没有受过正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内容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听说过。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得过且过,对自己的目标,分几个阶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自己目前处于何等阶段等等问题,往往模糊得很,更有甚者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此类问题。
(二)缺乏职业生涯理论知识
大学英语教师由于自身缺乏职业生涯意识,因此,他们对其理论也很少或几乎不关心,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对其理论不够了解,缺乏研究,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了若干篇有关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篇章,不过这些课文只当作普通文章来处理,即按传统英语教法讲解词汇、语法、句中的重点难点句,再进一步也就是讲解其背景知识而已。殊不知,这么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由于教师的疏忽,重视程度不够,本应该通过一篇文章的讲解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职业生涯意识教育的。
因此,地方民族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过去未学到的职业生涯理论通过自学加以了解并得到深化,在教师心目中不断树立职业生涯理念,并使之贯穿于实际教学中去。应该懂得一个语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单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也应负有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意识的责任。
四、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策略
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随着地区经济体制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体制变化的规律,改革自己现有的旧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面就“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延长时间
从原来的大学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延长至大学三、四年级,而且要保证课时,不要缩减课时,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英语教学中。使大学生一入学接触到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这种教学单靠教师的努力是难以达到最终目的的,还得依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地方民族高校课程改革模式应该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EGP③ + ESP④”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ESP+学生自主学习”。
(二)转变教师观念
大学英语教学过去乃至现在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旧式的英语教学已很难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之需。笔者认为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大学英语教师不断地吸取最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断地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积极主动地尝试这种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既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又要满足社会之需”的ESP教学模式。但要知道“内因是主导、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还要有“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只有将这三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方民族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是否由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的教师组成。然而,问题是目前地方民族高校却缺少这类教师。为了学校的生存也应该认真研究社会、企业等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组成“三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从学校教育经费中拿出一笔可观数额的教师培养资金,把这些教师送出校门或送出国门,全面接受培训;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即从国外或外校请进具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学者或优秀教师来校进行讲座。
(四)教学方法设想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在不影响英语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除了学会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外,还可自己主动收集有关这方面资料,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体系,并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用英语扮演相关职业角色,通过小组或成对形式用英语进行操练,让学生从自己所扮演职业角色中尝到学英语的乐趣,树立自己的职业意识。
本文通过借鉴日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完善性及其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可行性,同时还分析了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认为要对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上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只是本人对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所进行的设想而已,具体能否实施还得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其重视程度以及是否具备较高或很高水平的这类教师队伍。
注释:
①“高校四年英语教育”,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有实施,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目前把大学英语学习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参见王婧.大学英语学习由两年变四年.东方网—上海青年报,2004-01-02.http://www.sina.com.cn)。不过大多数高校仍然实施的是高校两年英语教育。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穿大学四年的整个过程,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自始至终,以便及早为自己未来生涯做好准备。
②“职业生涯规划”也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③EGP就是普通英语即基础英语是English for GeneralPurposes的缩写。所谓EGP是指非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普通英语语言课程,学生修语言课是因为它们是学校课程表中的一个部分,普遍基于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和语法及掌握足够的与日常生活和文化有关的词汇。
④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也就是说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比如:金融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就属于这类英语,它有别于EGP,具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性强、使用价值高等特点。
参考文献:
[1]魏卫.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2]朴哲.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历史及其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陈宪恩,贾万刚.“‘全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引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4]李亦桃.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生涯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9).
收稿日期:2013-09-29
作者简介:朴敬爱(1963—),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GH110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