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为准弘扬人文

2014-07-24 11:41蓝聚林
甘肃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阅读

蓝聚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7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热点。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谈几点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以读激情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过程,也是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自然会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逐渐形成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笔者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把握住文章主线,聚焦人物形象,选好切入点,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笔者从课文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入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初读、悟读和颂读,学生的语气越读越深沉,情感越读越真实强烈,父亲的形象也就越读越高大。这堂课上,教师煽情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读出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不断进步,在读中收获思维的喜悦,使得“读”成为“乐此不疲”的学习策略,成为语文课上的一个亮点。

二、以情动情

学生在学习情感丰富的文章时,如果没有动情,那么恐怕不能说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情从哪来,情从文本中来。因此,教师除了满腔热情地教学外,还要找准生情点,恰当地唤醒文中蕴含的情感,点燃情感,让情感在学生的心中燃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没有挖掘深层次的情感因素,学生很难动情、知理,很难从中受到启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有感情地范读文章,然后带领学生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小女孩在擦亮火柴时会看到一个火炉、一只烤鹅、一棵圣诞树和奶奶的怀抱。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小女孩在圣诞夜里又冷又饿,她向往圣诞节的快乐,想念疼爱她的祖母,温饱、快乐和亲情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全部,而小女孩看到的一切不管有多么美妙,它们只是一个梦幻,短暂的梦幻而已。此时的学生神情低落,他们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伤心,为今天不珍惜眼前一切的人们而感到惭愧。

三、以写升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所感悟,然后再设计一定的写作训练,形成读写结合,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又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同提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于老师上完《再见了,亲人》一课后,对学生说:“这一课写的是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这叫‘话别。既然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想一想,这时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什么呢?要知道,这些战士都是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战友啊!朝鲜人民怎么能舍得他们走呢?请你们以大娘、或者小金花、或者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课的最后,于老师请三位学生读志愿军对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说的话,三位学生读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说的话,使“话别”成为双向活动,使中朝友谊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再现。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精彩之极,妙不可言,把课文都教活了。”

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将各种理念内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在阅读实践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