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科
〔关键词〕 学习习惯;原因;途径;合作;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46—01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是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小学的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以及养成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方面的问题。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去更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因此就需要父母转变教育观念,平时要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孩子学习的其他因素,避免不良因素影响孩子的学习。
2.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问题。对于老师来说,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在教学时不能“大包大揽”。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互动性差,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自制力差等个人问题。 “满堂灌”等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困顿和疲乏,学生自制力差一点,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
1.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教师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纠正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同时,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2.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教导学生学会检查和反思。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通过赞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自然包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探索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要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三、培养三种重要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小学生的自觉意识还比较差,经常未能按老师的要求准备课前学习用品、资料和课前预习,到第二天上课时,总是会手忙脚乱。针对他们出现的这些情况,每位任课教师在放学前或者是本课结束前,告诉学生要准备的东西,然后要求学生在记事本上把要复习、预习和准备的东西一一列出,每天对照记事本准备好要准备的东西,并把各学科要求预习的内容一一完成。这些事情有的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在家学习过程。
2.课堂上合作和质疑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选择一些学生通过个人能力不能完成的任务,创设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相互帮助与合作,体会合作益处。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空间,这样才为学生的有“疑”敢“问”提供了可能。其次,教师要善于设问,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设问,让学生进行质疑,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最后,要采用激励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此下去,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学生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积极提出。
3.课后作业习惯的培养。这主要依赖家长的指导和监督。首先,家长要限定作业时间,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作业。其次,要求学生反思作业,把自己做错的题整理出来,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把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加强。最后,作业完成后,要自我检查,然后家长再进行检查,通过检查作业,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每位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耐心地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