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编者按:江苏省清江中学语文备课组围绕戏剧教学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之后,教师们结合实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探讨,以下三篇文章即是研讨中部分观点的呈现。
苏教版必修四中的《长亭送别》,是选自《西厢记》的经典片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才子书”的特点。可是由于语言理解的难度大、文本篇幅较长等原因,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如何开发戏曲文本本身的教学资源,而不是通过简单化的“旁征博引”来丰富教学内容。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离别是古老的门槛”,《长亭送别》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它缠绵悱恻,撩人心弦,又哀愁凄美,催人泪下。能给人如此大的冲击,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技巧功不可没。于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我主要通过语言的品读,品味鉴赏曲词表情达意的技巧,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要把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必须善于发现解读文本的切入口。那么多曲子,从何处开始解读呢?《长亭送别》又名《哭宴》,故事的中心自然在送别时的饯别宴上,但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文本还包括赶赴长亭的送别途中和送别之后的场景。于是,就将不同的送别阶段作为赏析的切入口。
很快,学生就会抓住课题中“送”“别”二字将目光聚焦到“端正好”和“一煞”“收尾”等处,发现赶赴长亭的送别途中和送别之后的场景都是以“情景交融”为主。共同品读语言,把握贯穿其中的主线——莺莺的悲伤,体会王实甫的“哀景写哀情”,景物衬情,从而让情变得真切、具体、形象。为进一步感知情和景的水乳交融,我还设计了一个词曲填空,让学生根据情感的变化,选择填入恰当的意象。
因为是不同的送别阶段,所以王实甫采用的是不同的抒情方法。送别之初和送别之后,景是莺莺沿途所见,所以在这两个场合,景是表情达意最好的载体。但是在正式宴别的时候,莺莺的眼里就只有张生了。那么,在眼中只有人的时候,当然是细节之处见精神。传神的几笔细节,就让我们透过外在的情态,窥知内在的情感。如此深情,为何不直接表达?探讨原因更让我们感慨王实甫创作手法的出神入化——根据不同的场合、人物的特定身份,选取恰当的表情技巧。而后典故的运用,多种修辞的使用,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并没有落到文本主题的理解上,一方面因为教课班级是文科重点班,学生有足够的解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写作中常遇到的难题——满肚子的心潮澎湃却总是写得如同嚼蜡。叶圣陶有言:“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共同以语言为依托,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王实甫堪称“写情圣手”,他的代表作品必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很多启示。因此我想有效地开发戏曲文本的资源,以此为范本,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
比如,在合适场合将内心情感外化,融入景物之中,再通过景物描写的渲染衬托感情,这样使得文章既有意境之美,容易引人入胜,又能委婉含蓄地传达感情。再如,人物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其形,更传其神。还有,根据人物的身份设定特有的说话风格,使用特殊的用典手法。还有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都使得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以读写结合练习的方式呈现”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作为古典文学的精华,戏曲作品在写作方面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戏曲文本,感知戏中人的喜怒哀乐,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培养语感;可以积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