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按照我的人性观,人是善恶并存的。问题是我们要“扬”什么、“弃”什么。而善的激发,是需要一种爱心的。
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应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
教学是师生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洛之秋:文学的审美教育,其实不是教给读者怜悯心和道德感,而是激发一种移情想象力,一种能够将他者与自我打通的能力,让自己在屠杀白鼠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试验数字,而是一只白鼠可能有的恐惧、绝望和痛苦。
@王久辛:“复旦投毒案”罪犯林森浩在看守所10个月,他说:这段时间在读文学经典。由于理工科的书读得太多,思维太直,不懂得拐弯,做事不计后果,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导致投毒的主因。我以为:这说明当今的教育人文稀缺。这问题已经很多年了,要立即废掉应试专制!加大人文教养!
林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纽约高中的数学和英文等课程,是针对学生水平而非年级设定的。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一个学生只要成绩足够优秀并学有余力,就可以申请调到更高级的课程班学习,如果还有余力,还可以调到更高一级的课程班听课。这种跳级制度能激励和促进学生努力拼搏,也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有的中学还开设大学的预修课程,就是为了在教学上与大学接轨,使优秀的学生更快融入大学。
在纽约,中学的作业很多。历史、英语等科目都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另外,纽约中学教育最具有特色的作业就是课题。课题很具有挑战性,老师给出一个大的方向,所有的细节和过程必须学生自己琢磨。
有人认为,美国不重视基础教育,学生不在乎分数,其实不然。纽约的中学教育表明,美国很重视基础教育,但不是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高低,而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市民素质等。
吴寿健(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国外许多中小学专门开设“性教育”之类的课程,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却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甚至对“爱情”这样的话题也是敬而远之。打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中关于“爱情”的题材少之又少,即使选了也是隐约其词;老师们在授课中也多是采取回避和消极的态度,甚至是曲解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像《诗经》中《关雎》《蒹葭》这样优美的爱情诗篇让人百读不厌。作为教材的选编者,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认知阶段,选择相应的篇章让学生去认知、感受和体会。作为教育者,我们也有责任引导和带领孩子走进这片敏感的圣地,并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