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的指向——着眼语用 揣摩表达

2014-07-23 01:30陈丽云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巨人指向尾巴

陈丽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向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读懂语言之“意”,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的。因此,着眼语用,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就要成为课堂问题的指向。

一、遣词造句——学习用词奥妙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作者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奥妙。

《山中访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散文,文笔生动活泼,语言灵动飘逸。作为一篇散文佳作,《山中访友》的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第四自然段中的“呼唤”与“交换”,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的默契;第五自然段中“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句式整齐,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了合理的想象;第七自然段中巧用副词“忽然”,写出雷雨刚到之时的“急”,“侠客”的特点是“吼叫”,“诗人”的特点是“吟咏”,先是“侠客”后是“诗人”写出了雷雨由“急”变“缓”,由“大”变“小”。教学时,课堂问题就应紧扣这些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例如,教师讲授第七自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

(1)“忽然”可以去掉吗?

(2)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对换吗?

(3)把句子改成“雷阵雨来了,先是夹杂着大风,雨点大而急,后来逐渐变小了”好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指向作者的遣词造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如何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习得语言的使用规律。

二、连句成段——领略构段奥妙

段落是文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只有把握文章段落构造的特点,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领略文章的段落结构之妙,体会作者的匠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那些蕴含“表达奥秘”的段落,课堂问题就要指向这些“奥秘”,培养学生的“构段感”。

《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言语风格鲜明的散文。前三个自然段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总起句,从三方面具体表现。特别是第一自然段,采用具体事例描写的方法,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可是……”,将猫老实、尽职、贪玩的矛盾性格表现出来。因此,课堂问题应指向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段落构造上。

(1)作者笔下的猫,既老实又贪玩还很尽职,作者是怎么把猫这些矛盾的特点连起来的呢?再读第一自然段,把连接这三个特点的词语圈划出来。(的确是,……可是……)

(2)这几个“可是”能少吗?

(3)老舍先生连用两个转折词“可是”,将猫前后矛盾的特点连接起来,体现了猫的“古怪”。让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这个表达特点。

在教学中,“这几个‘可是能少吗?”这样问,教学的视点就聚焦到探索段落构造之妙上。通过探究,学生明白描写猫老实、尽职、贪玩的句子间是转折关系,领悟到要用好关联词语,写好过渡句,这样,文章才会浑然一体。

三、行文线索——习得谋篇奥妙

行文线索是作者写作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怎么选材,按什么顺序表达。课堂问题指向行文线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构架文章的能力——构思能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写人记叙文,通过质疑、求证、公开实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以环境和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叙述、精当的结构、严谨的用词,均是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要渗透、要借鉴的。但课堂上,大多数老师会这样提问:“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固执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语句,并批注理由。”这样的课堂问题指向内容的理解,最后学生感受到的仅仅是一些人文精神,对文章的结构、文本的写作特点几乎没有触及。因此,课堂问题要把教学引向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1)本文题目即是作者的观点,课文哪段写这个观点?(第四自然段)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还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3)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伽利略的这些事?(第三、第四、第六自然段)

(4)课文除了写伽利略还写了谁?(亚里斯多德和人们)

(5)课文为什么三次写人们的表现?自读第2、5、6自然段,小组讨论。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除了抓住具体事件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还用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教学中,以“作者还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具体事例,以“课文除了写伽利略还写了谁?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明白要精心安排段落顺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谋篇布局的认识,获得了架构文章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构思能力。

四、体裁特点——感受文体奥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童话等。不同文体的课文表现手法纷呈,学习要求与侧重点亦不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对各学段各种文体的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体裁的特点设置课堂问题,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以凸显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与价值。

《巨人的花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童话,这篇童话的中间发生了一个故事,描写的是巨人的三次训斥之后,在花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三次意想不到的情景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童话语言的生动,体会童话情节的神奇,可初步建立起学生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

(1)《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的中间发生了一个故事,围绕巨人的三次训斥展开。默读课文第3~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们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巨人训斥之后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情景。

(2)出示巨人训斥孩子们的句子。

(3)这三句话,生气的程度都一样吗?从哪儿能看出来?(从“很生气”——“又发脾气”——“大声叱责”这些提示语体会到语气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4)学生交流演读巨人三次斥责孩子的句子。

(5)巨人训斥之后出现的情景,你觉得哪部分最奇妙?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第八自然段: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新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6)他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会说什么?

(7)发挥想象,用这个句式说话。

(出示:小男孩在______伸手,_______马上——

……)

教学中,以“巨人训斥之后出现的情景,你觉得哪部分最奇妙”引导学生找句、读句,想象情景,运用课堂积累的语言,并模仿课文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学生学习到童话“想象奇妙”的奥秘,为后续的写作童话插上飞翔的翅膀。

五、题材选择——探究选材奥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多属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这个资源丰富的材料库,以课文为主,巧设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作者选材的奥秘,学会运用“典型而富有独特个性的材料”进行写作。

《小壁虎借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终因它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借不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老师大多是这样提问:“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它是怎么说的?你看出了什么?”课堂问题指向于对内容的理解,而对于作者是怎么选择材料、如何构思几乎没有触及。实际上,这篇童话在选材上独具匠心。小壁虎借尾巴,它可以向身边任何一种小动物借,可选的事例不计其数,可作者却精心选取了“小鱼”“黄牛”“燕子”这三个典型的材料。因此,课堂问题要指向作者的选材意图。

师:课文为什么写这三种动物?为什么只写三种?

生:这三种动物分别是水里的、田里的、空中的。

生:它们的年龄也不一样,有姐姐,有伯伯,也有阿姨。

生:它们的尾巴的功能也不一样,有拨水的,有赶蝇子的,有掌握方向的。

师:作者在选材上做到生长环境不重复,年龄不重复,尾巴功能不重复,这样的选材有代表性。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收集到的关于动物尾巴用处的资料。接着,让学生模仿课文,试着创编一则新的《小壁虎借尾巴》。这时,学生对如何选材有更深的感悟,因此,他们都积极构思,力争创编出来的故事不雷同,更吸引人。以下是一个学生创编的故事片段。

小松鼠说:“不行啊,我的尾巴是降落伞呢。”

穿山甲说:“不行呀,我的尾巴是金刚钻呢。”

响尾蛇说:“不行啊,我行动起来尾巴会呼呼响,为我呐喊助威呢。”

这样的课堂问题指向明确,学生不仅明白了尾巴的功能,还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三个事例来写,体会到了选择典型事例的方法。这样,教学视点就聚焦到学习表达的轨道上,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

六、主次安排——品味详略奥妙

一篇文章内容很多,详写与略写的内容一定要安排得当。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应当不说的,就大胆舍去。文章的疏密安排,主次之分,蕴含着作者的写作匠心。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能认识文章详略得当的好处,掌握文章详略得当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有意识地运用到写作中。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的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是用来探究作者如何安排材料的好案例。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堂问题。

(1)红军走过的是哪片草地?(松潘草地)

(2)老班长在这片草地上走了几天?边读书边画出关键词语。

(不到半个月,一天一天衰老,还要二十几天)

(3)四十来天的事情用6页文字叙述出来,你觉得文章长吗?

(4)作者主要写了哪几天的事情?把关键词标出来。(掉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

(5)四十来天的事情为什么只写这六天?

(6)6天里我刻骨铭心的是哪几天?哪些描写看出我是刻骨铭心?

(秘密、命令、遗言)

(出示: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到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三天三哭,终生不忘。三个哭,三个场景,这是作者的写作高招,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在教学中,通过课堂问题,引领学生从整篇文章入手,整体关照,前后关联,细读品味,有利于学生掌握详略安排的方法与技巧。

阅读教学要由重“内容理解”转向“揣摩表达”,这也就决定设计课堂问题时的出发点和指向,即着眼语用,揣摩表达。课堂问题的设计指向要明确、简洁、高效,需要语文教师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巨人指向尾巴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国内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直立的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