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法——“一个”关键性问题

2014-07-23 03:48王鸿鹏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关键性琵琶课文

王鸿鹏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课文讲析得支离破碎,提倡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语文教学应该讲求一个“一”字,即语文课堂要力求设计“一个”关键性问题,安排贯穿整个课时的讲析,这样,可突显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课堂教学活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一、问题形式灵活多样

(一)一问到底式提问

这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且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一个问题。一问到底式提问可以使学生从高度和深度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本中心思想,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感悟欣赏文章的能力。诗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的是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可设计一个一问到底式的关键性问题:在京口北固亭这样一个怀古之地,词人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由此引发学生从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身上理解借古讽今以及典故的内涵,从而完成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模块总领性提问

模块总领性问题不用一课一问贯穿到底,而是把全课分成两三个模块,不同模块有不同的问题总领学生理解,不同模块的总领性问题又是相辅相成的,然后把这两三个模块合成一体完成对中心的理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设计两大模块:“谁解琵琶语”和“司马青衫泪”。在“谁解琵琶语”模块中设计本模块总领性问题:从琵琶曲旋律的变化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变化吗?结合琵琶女经历说说她为何有如此的感情变化。由这一总领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情感变化图活动及结合情感变化图讲析琵琶女一生经历,完成本文二三段落的分析理解。而模块“司马青衫泪”设计总领性问题为 “司马青衫泪为何而洒”,这一总领性问题所分析的白居易的人生经历情感变化与琵琶曲调变化图是一致的,这样,使两个模块都统一在琵琶曲调上,使琵琶曲调变化与琵琶女人生、白居易经历合二为一,完成“千古绝唱琵琶声,天涯长叹同命人”的感悟。全部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整洁有序,层次分明,化零为整。

(三)质疑性提问

质疑性提问就是教师不提问,课上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细节问题随意质疑,而教师要在学生的提问中抓住要旨,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文章细节处深入细腻地感受文章的绝妙。如鲁迅的《药》,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对中心的服务作用,而鲁迅的小说刻意淡化情节,文中有一些隐晦不明之处会影响学生对鲁迅小说中心的理解,因而教师可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在课上进行质疑性提问。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中的狗为什么不叫?当时全班同学大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让人深思。这实际上就是环境描写对中心的服务作用。由老师引导点拨,学生顿悟,作者安排不叫的狗,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恐惧,人人都已侧目而视,连狗都感受到了社会的冰冷与凄惨。整节课由浅入深,在教师引导点拨下挖出了深意,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不失为一个好问题。

二、设计合理完整,效果突出

一个关键性问题设计法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许多多的收益,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化复杂为简单,化琐碎为完整

一个关键性问题的设计能真正做到使课堂教学化复杂为简单,化琐碎为完整,真正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化和合理化。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内容难以理解把握,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针对文中句、段、中心,逐句逐段一点点进行分析理解,使文章理解支离破碎,学生厌学发困。为改变这一情况,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关键性问题: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在文中多次出现,学生顺藤摸瓜,自然会从“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当局的虐杀;下劣的流言家文人学者及社会的庸人四个角度分析,理解作者的内心想法:对刘和珍这些进步青年的怀念,对反动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的抨击,对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对苟活者及真的猛士的警醒和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鲁迅“清醒的、孤独的、深刻的、悲凉的”力量之声。这样,在理解了文章中心的前提下,学生对文中的句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激发热情,形成动力

由于本身设计问题形式的特殊性,设计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采取自由活泼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需要讨论探究,如小组比赛、辩论形式、朗读四法、创意阅读等,而小组讨论探究比赛的活动方式最常见最实用。这样设计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引导鼓励下,学生可以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发表独到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语文版第三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学生从四件文人雅士的描写中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感受到小竹楼特殊的竹木建筑特点,不仅使文人的娱乐活动产生了更好的音响效果,还能帮助主人消除忧愁,它附着了浓郁的情感因素,不再是一个无生命的建筑,而是作者形影相吊的朋友。学生在自由欢快的讨论探究中,自己感悟出的点点滴滴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一个关键性问题讨论探究形式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突现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学生不仅在合作讨论中提高领悟欣赏、口头交流沟通的能力,还在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语文教学带来的文化魅力。

三、教师高屋建瓴,调控随机

一个关键性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在设计时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他要求教师不仅要微观理解,深度把握教材细节内容,还要从宏观统筹,从高度上把握课文中心、文章艺术技巧风格及课文的重点难点等。教师不仅要做到高屋建瓴,还要有极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解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语文。

(一)微观理解,深度把握

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细节上思考研究文本,收集阅读与文本有关的参考资料,力求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传统理解的范畴,加入他人和自己独到的理解,使自己从深度和高度欣赏词句,感受细节,理解课文,体悟作者。在语文版第五册《论修身》中,孔子的言论简单而深刻,寥寥几句话却包含了极深的道理,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简单地理解文句,还应有孔子留下来的做人修身的方法和道理。那么这种君子修身的理论要让学生完全接受,就需要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要了解孔子的言行,以及各界学者人士对孔子言行的理解,还要大量引入有关修身风范的故事,也可让学生联系实际。如讲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时讲起日本幕府时期茶艺人的淡定战胜武士的故事;讲“文质彬彬”的典故;由孔子的“以直报怨”联系社会的“以怨报德”和“以德报怨”等。endprint

(二)宏观统筹,高度把握

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不仅要微观理解,深度把握教材细节内容,还要从宏观统筹,高度把握课文中心、文章艺术技巧和风格及课文的重点难点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特别是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确定,决定了课文的问题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知道想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一节课有一得,以便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难点重点相符合的目的,避免不必要的提问,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性。如《诗经》中的《氓》是一首特殊的爱情诗,它描写的是一女子由恋爱到婚变乃至决绝的全过程,展示的是女子坚定的敢爱敢恨的性情,这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所在,教师的所有课堂设计都要围绕这一重难点,如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等,以便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女子的内心世界。

(三)调控力强,随机处理

教师要有极强的调控能力,要能随机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多发事件,这不仅要求教师本身学识丰富,知识含量高,而且教学经验也要求丰富。教师设计的这种一个关键性问题往往让学生思维灵活多变,想法丰富,这就难免出现课堂教学的失控现象,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应对,调控好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自然灵活的课堂上理解课堂重点难点,真正让学生有所得。在《孔雀东南飞》的质疑式提问中,一学生问到了是否真的有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墓碑,有学生声称在某旅游地看到过两人的墓碑,一时引起小小轰动,在老师点拨指导下,学生讨论的结果是:有还是没有两人的墓碑都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可见,一个关键性问题的设计不是让课堂散而乱,而是要使课堂整体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操控好,使课堂始终围绕一个主线、一个问题,做到形散而神不乱。

(四)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题

一个关键性问题不仅要求教师备课的充分,头脑的清晰,随机的调控,也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后,注意引导点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便于在提问时有所侧重,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切入点。在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学设计中,要求讨论赏析:文中怎样表现作者身处逆境而又随缘自适、乐观豁达的?面对此题,有些学生无从入手,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内容、字词、句式、修辞、色彩、描写视角、动静、虚实等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提问,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引导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才是一名教师的高明之处。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键性琵琶课文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汽车经销商DMS系统实施的关键性
窈窕淑女琵琶妹
写作过程中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的“反弹琵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