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明
【摘要】张大千是一个性格豪爽、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创泼墨、泼彩法,在山水画表现方法上作了重要的开拓。
【关键词】张大千作品 艺术造诣 绘画特色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后改名爰。四川内江人,斋号大风堂。他是一个性格豪爽、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创泼墨、泼彩法,在山水画表现方法上作了重要的开拓。
张大千17岁时,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18岁东渡日本,学印染,兼习绘画。20岁曾一度出家为僧,“大千”就是禅定寺主持逸琳法师为他取的法名。后还俗。之后,在上海以诗、书、画崭露头角,尤以摹仿石涛之作而为人所知。在1933年,其作品参加巴黎波蒙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荷》被该馆收藏,《江南景色》被莫斯科博物馆收藏。34岁的他开始走向世界。1940~1943年他潜心于敦煌壁画的临摹,随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办展,轰动了整个文化界。1949年底赴印度大吉林大学讲学,从此云游西方各国,先后在印度、美国、法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留居,并举办个人展览,成为“世界第一大画家”。1978年后定居台湾,完成《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宏伟巨制后于1983年4月2日逝世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中国的山水画在清代基本上为“四王吴恽”所把持,其间虽有石涛、八大山人等“遗民派”的冲击,但影响甚微,“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四王遗风一直左右着清代整个山水画坛,以致使山水画日渐衰微。张大千将毕生精力花在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上,清初“遗民派”的画风亦因他的推崇而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张大千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中西合璧,开创了泼彩山水画,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上作出了重要的开拓,为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纵观其艺术人生,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奠定基础阶段。
张大千主张学画从临摹入手。学古是为了创新。他从未纠缠于“传统派”与“革新派”的争论之中,一心只在传统绘画的领域中临习探索。他画人物从山水的点景到唐寅的化妆,进而仿赵孟頫的《九歌》、李公麟的《七贤》,追寻人物画的远源取为己用。他的几笔游鱼和折枝海棠又回到八大山人的写意和新罗的没骨,尤其在山水画的发展中,从学石涛,效八大山人入手,并由此旁及石溪、渐江进而研究沈周、唐寅,摹仿王蒙,远追董源、巨然。这个时期,他醉心于石涛的研究,他临摹的石涛作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曾使当时北方最有名望的画家兼收藏家陈半丁和南方有名的鉴赏家黄宾虹、罗振玉都一度“看走了眼”。可见其摹古方面的功夫和超人的天质,因而获得“石涛第二”的称誉。
张大千知道,“师古人为了师造化,师造化还需师古人”的道理。从穷追古人之迹到穷探古人之心,1927年开始,他由师古人转入了师造化,开始向生活学习,将自己从古人那儿学来的真谛开始运用于生活当中,他向古人穷追的目的是探寻古人师造化的奥秘。从此,他便“放眼江天外”了,他欲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这期间,他四处出游,探索名山大川之精微,画了许多写生山水画。八年间,三度登黄山,并为黄山填壑搭桥,先领黄山仙境,成为“黄山派始祖者”“昔年唯恐其不入,今则唯恐其不出”。他和石涛一样,师古而不泥古,“搜尽奇峰打草稿”,领略造化真谛,“集传统精英和生活灵秀于一炉”。张大千最终以他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卓越的才能,在山水画坛上树起了同代人难以逾越的标杆,从而赢得了“南张北溥”称誉。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明显的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的契机在于对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
在1940~1943年间,张大千三次长途跋涉到敦煌,日以继夜地整理、研究、临摹古代壁画,尽情吸取那稀世的养料。
“敦煌归后笔纵横”,画风大变,他的人物画一变清丽俊雅而为富丽堂皇、雍容健美,他的“荷花一绝”,则吸取了佛画莲台花瓣的优美造型与流利敦厚的线条,散发出石窟艺术的幽香。尤其是他的山水画,一变清新淡雅而为宏大幽深。喜用复笔重色,融积墨、破墨、积色为一炉,将墨彩与青绿结合起来,层峦叠嶂、丰厚浓重、金碧辉煌,以鲜明的个性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为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大千敦煌壁画展”于1944年展出后轰动了整个文化界,启迪了一部分画人对敦煌的期盼。其中,画家潘潔兹在“敦煌热”的感染下踏上了敦煌的漫漫征途,从此建树了他毕生的事业,也为敦煌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几千年绘画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张大千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立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泼彩法。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张大千开始周游世界,开阔了眼界,吸取西方绘画的长处,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把古人的泼墨法发展为墨彩合泼法。数十年的海外游荡生活,国际画坛的耳濡目染,更认定了中国画的特质,又致力将西画的长处融入中国画之中,将泼墨、泼彩、积色、撞色和撞水诸法并用,格调奔放、气韵生动、色彩明快、光怪陆离、变幻莫测,为中国山水画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又添了新的一章。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从博采众长到推陈出新;从“黑笔师爷”到“五百年来一大千”;从传统的勾皴点染到中西合璧的彩墨合泼法;从周游名山大川到云游世界各地;从中国名家到“世界第一大画家”,无不渗化和积聚着画家的艺术张力。
张大千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求与实践,形成了以“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画写实的抒发,豪迈奔放的形体,苍茫浑雄的气度已绝过了一切依傍,开中国山水画以来所未有的格局,是令人惊绝的艺术创造。他的艺术生命是亲近自然,是借鉴,不断使他的造诣升腾幻化,滋养着他的艺术思想与创作,从而使他新兴的风貌卓然而立,一幅幅宏伟巨制震撼着世代画人。
1968年,张大千完成了他历史性的画卷《长江万里图》。这是一幅高53.3厘米,长1996厘米的宏伟巨制。长江奔流于群山之间,时隐时现,湍急处惊涛拍岸,浪卷飞舟;平静处回光倒影,水天一色,江村城镇,舟辑桥梁点缀其间。全图开合得宜,疏密有致,墨色交融,气象万千,雄浑壮丽。这幅画在技法上以墨线为骨,皴擦点染,浑厚华滋;复施以泼墨泼彩,五光十色,瑰丽堂皇,把长江的气魄风采描绘得淋漓尽致,凝聚着画家的一片深情。
张大千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坚持以造化为师,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尤其是他晚年的泼彩山水画使我国的古老艺术得以更新,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