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质疑能力培养

2014-07-23 22:25曹浩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语文

曹浩明

【摘要】在如今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问题意识淡薄、质疑能力低,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高中生语文质疑能力,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宽松环境,培育问题土壤;二是加强思维训练,激发问题火花;三是变革教学方式,教给质疑方法。

【关键词】语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无疑可问的尴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宽松环境,培育问题土壤

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强烈,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具有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在现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他们来回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知识传播中较为武断,不容学生质疑,造成学生心理上对教师产生恐惧,甚至有一些老师利用各种权力手段使学生处于屈从和谦卑状态。其实,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参考答案,“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权威意识”和“功利意识”,自毁“独裁者”的形象,主动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自己的微笑、注视、点头等肢体语言以及关怀性的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教师应尊重学生劳动,要保护而不是打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经意的一句“你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有了适宜的质疑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地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这一切都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消除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他们敢于随时提出问题,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点。

当然,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条件。对这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当然也就很少有问题,甚至从来没有问题。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上课就会跟随老师而思维,课后也会主动拓展知识面。许多疑问就会扑面而来,疑问得以解决后,兴趣会更浓烈,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二、加强思维训练,激发问题火花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走出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学会多角度地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多样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作个性化的探究。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那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一是对课文进行摹写、改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给名作添加结尾或部分章节,发展学生的再造能力;三是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发端于想象,对名作进行再创作这是有目的的构思、设计,而不是胡思乱想;联想对于问题的解决具有有力的引导作用,形成多张“关系网”,会产生新奇的思维;运用推理,尤其是归纳推理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性的宝库。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新的问题才能不断涌现。

三、变革教学方式,传授质疑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重视教师的“教”,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尤其是语文教师,往往把原本很美的文章肢解成很多小块,分析给学生;把文言文的每一句话都细细地翻译给学生;把知识嚼得细而烂后喂给学生。表面看来,教师“导”得很细心,似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学生却收效甚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办法让他们的头脑摆脱思考。事实上,这样使学生的头脑日益迟钝起来。”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先前的“满堂灌”转向“满堂问”,但本质上还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解决并不等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把大部分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大大地激发。“敢问”容易“善问”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在学生提问的同时帮助学生总结提问方法,教规律给学生,传授质疑的途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疑途径。

第一,通过比较而生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与教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参上的观点加以比较,从“此”与“彼”的差别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例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针对文中的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即失去了双臂反而使得维纳斯更加秀丽迷人的观点,诱导学生去讨论、生疑:如果完好无损呢?难道断臂所形成的残缺美比无损所具有的完整美更美好吗?

第二,在文章的关键处设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找出关键句、段,然后多问几个为什么,等这些重点和难点理解后,整篇文章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习的难点是“地坛与母亲在作者生命历程中的作用”。围绕这一难点,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作者和地坛有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母亲是怎样一个形象?如何去理解母亲的爱?相信这些关键问题提出并讨论解决了,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

第三,通过讨论以生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挖掘创新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设计,选准每一节课的最佳支点,围绕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甚至可以以辩论的形式展开。例如,在学习了《报任安书》和《渔父》后,可以讨论: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甚至辩论对“士可杀,不可辱”的看法。俗话说“讨论出真知”,有讨论就会有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有机地诱导学生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威,姜文阂.我们怎样思维\[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语文出版社,1994.

\[3\]王向荣.试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张玉坤.问题—探究—实践\[J\].天津教育,2001,(04).文 问题意识 质疑能力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