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摘 要: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要求学习者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的主动探索能力的学科,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展开探索。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显而易见,高效课堂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得到全面提高的课堂,它要求教师使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少的讲解,使学生得到最高效率的学习。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起点,掌握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以后高中物理的学习以及大学专业物理的深造都有极大的奠基作用。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择优选择适宜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使学生在有效参与物理实践活动中切实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一、加强操作性实验
基于物理学科对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实验性课程,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有效参与物理教科书实验之外,还可以创造性地把部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发现性实验,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创新开拓性实验,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带着思索的态度广泛参与到物理活动中,通过探索实践,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有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反射现象,猜想反射发生的原理。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光的反射实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自主观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建立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视学生把物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醒学生,使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恰到好处地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建立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物理知识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中学生体检抽血时,酒精擦在胳膊上会让人感觉凉凉的,这种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就是酒精蒸发会吸收热量,因而胳膊会产生凉爽感。由此及彼,从酒精蒸发引发学生对蒸发现象的思考,让学生展开思索,搜集生活中关于蒸发的生活事例。如刚洗完澡,身上的水珠蒸发,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还可以根据“酒精这种液体在不盖瓶盖的情况下静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屋子里就会充满酒精味道”的现象,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挥发的概念。
三、重视激励性教学策略
相对于音乐、美术,物理是一门要求专注度高、精确度高的学科,在物理实验中,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实验事故。所以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而且每位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有的学生善于写作,有的学生专注于体育锻炼等,因此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对物理学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况且由于物理知识积累的层次不同,造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
例如:由于学生在实验前没有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在实验中出现错误操作,导致实验没有按照既定计划呈现应该有的效果。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上,在同样的操作环境下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别人都取得了成功,自己却独遭失败。因此自我效能感严重受挫,自尊心遭受打击。在此情况下,教师适当采取激励性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主动开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安全最重要,实验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是物理学习中最寻常不过的事,物理史上重大的研究发现都是物理学家在千百次失败的经验上积累出来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鼓励、理解、支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物理学科学习的信心。
四、重视课后反思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与创新有效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由此引发思考,判断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初步感知和兴趣程度,并通过课后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不断修正教学方案。教师的反思要注意以实际教学过程为参考,反思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教学方法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指导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高效,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否相对集中,学生的学习是否紧跟教学的节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优异,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规划,扬长避短,为未来取得高效的物理教学效果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尹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浅析[J].新课程(中学),2013(12):129.
[2]袁柳,王进.浅谈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科技信息,2011(16):682.
[3]杨恒波.对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6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