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4-07-23 02:00罗君仙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性质比例

罗君仙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首先,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聪明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聪明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这种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根本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知道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比大约是1:1,脚底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里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学习要将科学领域的探索方式引入课堂,就必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展开验证─形成结论”这样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精选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3∶5=0.6∶1,■∶■=9∶6,80∶2=200∶5三个比例,想一想:“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你能发现吗?”学生观察上面的几个比例认真思考,不一会儿,有些学生作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迫不急待地开始尝试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时笔者进行了教学调控:”你发现的是不是偶然现象呢?最好自己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以免闹出笑话。”学生一个个安静下来,在纸上写比例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来笔者让学生交流并汇报,许多小组发现的规律是:比例中两个外项相乘的积与两个内项相乘的积是相等的。还有学生用自己所举的例子进行了验证。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这个规律不适合所有的比例,如4∶5=7∶9中两个外项的积就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大家纷纷看着这个同学,教师将他所举的比例写在黑板上,确实4×9≠5×7,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下果然难倒了不少学生。几个反应灵活的学生马上指出:“4∶5和7∶9不能组成比例,但从反面证实了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小组验证,合作交流,发现了数学规律,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巩固反思,强化探究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使学生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判断:6∶3和8∶5,0.2∶2.5和4∶50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根据3×40=8×15写比例,能写多少个?(3)你能用3,7,12,9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7,12,9中替换一个数,使之组成比例。这种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同时,培养了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尾则引导学生反思: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记得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发现的吗?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这样,让学生品尝了劳动硕果,反思了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探究方法,使学生在回忆科学归纳推理的同时,再次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作风。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首先,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聪明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聪明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这种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根本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知道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比大约是1:1,脚底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里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学习要将科学领域的探索方式引入课堂,就必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展开验证─形成结论”这样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精选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3∶5=0.6∶1,■∶■=9∶6,80∶2=200∶5三个比例,想一想:“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你能发现吗?”学生观察上面的几个比例认真思考,不一会儿,有些学生作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迫不急待地开始尝试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时笔者进行了教学调控:”你发现的是不是偶然现象呢?最好自己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以免闹出笑话。”学生一个个安静下来,在纸上写比例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来笔者让学生交流并汇报,许多小组发现的规律是:比例中两个外项相乘的积与两个内项相乘的积是相等的。还有学生用自己所举的例子进行了验证。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这个规律不适合所有的比例,如4∶5=7∶9中两个外项的积就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大家纷纷看着这个同学,教师将他所举的比例写在黑板上,确实4×9≠5×7,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下果然难倒了不少学生。几个反应灵活的学生马上指出:“4∶5和7∶9不能组成比例,但从反面证实了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小组验证,合作交流,发现了数学规律,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巩固反思,强化探究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使学生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判断:6∶3和8∶5,0.2∶2.5和4∶50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根据3×40=8×15写比例,能写多少个?(3)你能用3,7,12,9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7,12,9中替换一个数,使之组成比例。这种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同时,培养了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尾则引导学生反思: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记得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发现的吗?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这样,让学生品尝了劳动硕果,反思了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探究方法,使学生在回忆科学归纳推理的同时,再次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作风。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首先,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聪明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聪明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这种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根本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知道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比大约是1:1,脚底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里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学习要将科学领域的探索方式引入课堂,就必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展开验证─形成结论”这样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精选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3∶5=0.6∶1,■∶■=9∶6,80∶2=200∶5三个比例,想一想:“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你能发现吗?”学生观察上面的几个比例认真思考,不一会儿,有些学生作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迫不急待地开始尝试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时笔者进行了教学调控:”你发现的是不是偶然现象呢?最好自己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以免闹出笑话。”学生一个个安静下来,在纸上写比例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来笔者让学生交流并汇报,许多小组发现的规律是:比例中两个外项相乘的积与两个内项相乘的积是相等的。还有学生用自己所举的例子进行了验证。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这个规律不适合所有的比例,如4∶5=7∶9中两个外项的积就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大家纷纷看着这个同学,教师将他所举的比例写在黑板上,确实4×9≠5×7,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下果然难倒了不少学生。几个反应灵活的学生马上指出:“4∶5和7∶9不能组成比例,但从反面证实了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小组验证,合作交流,发现了数学规律,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巩固反思,强化探究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使学生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判断:6∶3和8∶5,0.2∶2.5和4∶50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根据3×40=8×15写比例,能写多少个?(3)你能用3,7,12,9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7,12,9中替换一个数,使之组成比例。这种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同时,培养了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尾则引导学生反思: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记得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发现的吗?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这样,让学生品尝了劳动硕果,反思了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探究方法,使学生在回忆科学归纳推理的同时,再次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作风。

猜你喜欢
探究性性质比例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圆锥曲线“准点”的又几个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