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永
校本研修的重要视角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我们却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感慨:校本研修不能彰显教师的个性;研讨的专题没有系列,没有深度;成长的路上缺乏榜样与集体的力量;研修总是正襟危坐,没有“习惯成自然”……校本研修成了很多教师挥之不去的“负担”和“包袱”。试想,一线教师把最多的时间和心力都倾注在了一节一节的课堂上,如果不能在课堂这个“第一场所”找寻到愉悦、尊严和成功感,教师又如何能萌生内在的专业发展自觉呢?观课“变脸”,已然成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迫切要求。
一、预约课:彰显个性的自留地
预约课,顾名思义,就是由教师邀约领导、同事来听自己的课,具体时间、主题、内容都由教师自己说了算。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自定主题,自选时间,自由配合,自主合作。学校一般在每学期期初将全体行政领导分为若干听课小组,责任落实到具体年级和学科,比如中层领导对应普通老师的课堂,校级领导对应中层领导的课堂。教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和兴趣,确定预约课的主题、内容、时间以及上课方式等,向听课组组长申报。学校汇总后印发《学期预约听课一览表》,同时在预约课展示的当天,通过校务公示栏、“一线通”、QQ群等邀约感兴趣的教师一同观摩。
以语文组为例——可以是教师自由组合完成一篇课文两课时教学;也可以是分别侧重阅读和写作,体现不同教学取向的同课异构;还可以是相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策略的比较探讨;抑或是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教学展示等。我校四年级三位教师曾共同执教一节别开生面的周记展评课。同年级三个班合上一节“大课”,还特别引进了竞争和激励的机制,增进了班级间的了解、交流和融合。同时,三位教师更是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了教师角色向“主持”和“嘉宾”的华丽转身。四(4)班的袁老师激情主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特别是现场互动的生成,丰富孩子对周记的体验和感受。四(2)班的李老师则从作文本身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周记选材的新颖之处、构思的巧妙之处、行文的精彩之处。四(1)班的张老师更像一位人生的导师,从作文与做人的高度旁征博引、幽默点评,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思维变得更深刻。坐在下面的除了听课的领导,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教师,特别是上课教师根据学生周记内容而邀请的有关家长、老师等“当事人”,更是用真诚的访谈让周记点评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预约课还可辅之以相应的微型讲座或主题点评,让每次的预约课都洋溢着浓浓的研究氛围,促使预约课从“点对点”的局限,转向“面对面”的亲近和“心连心”的敞亮。
校内听课、研课制度,要还教师一种“被尊重”、“被信任”的感受,让校本研修增添几分柔性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冷冰冰的“推门课”甚至“抽签课”。预约课对管理者而言,意味着不搞“突然袭击”;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不打“无准备之仗”。预约课变“被动式”的检查听课为主动式的“邀请听课”,让教师有选择、有准备、有商量、有交流,从而有利于激发其作为课堂实践和变革主体的内在自觉。尊重教师个性的实践与表达,将引发更大范围内和更大程度上的自由与创造,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师自主自为、自由自觉的校本研修。预约课,还会让我们的课堂管理总是以饱蘸爱的理念和方式,凝聚最广大教师的热情与智慧。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更重要的是悄然改变了学校与教师之间“管”与“被管”的关系,“充分地信任、依靠和鼓励教师”也将成为一种习惯。尤为重要的是:在当下许多教师工作被时间碎化,如同“戏剧般换幕”的背景下,预约课有效实现了教师“碎片化”的时间“结构化”,这样将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更大的运用时空的自由。
二、实验课:自然呼吸的文化场
实验课,是实现学校教学主张和课堂建模的重要平台与有力抓手,旨在通过培养一批执著于教育理想和追求、躬行于课堂教学与改革的“种子教师”,让学校教学实验与研究蔚然成风。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学校一般在每学期期初与实验团队教师共同确立阶段目标,特别是设计研究的“微主题”,规划研究的“微行动”。在具体操作上,实验团队以学科为单位,每周听取一位教师的实验课,课后举行说课、议课研讨活动。学校在课务安排上要确保实验团队研讨的时间,同时可邀请专家、名师作为智力支撑莅临实验课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放大实验团队的“声音”,不断彰显和扩大课堂研修的“滚雪球”效应。
每周三、周四上午三四两节课,是我校“以生为本”的实验班教学研讨时间。虽然可借鉴的资源有限,但实验班的老师们总能围绕“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等既定的专题“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三年级李老师的一次教学尝试:放手让学生执教《秋天的树叶》这篇略读课文。小老师带着同学们朗读描写秋天的诗句导入新课,用摘苹果的方式检测生字词,用“谁、在哪儿、干什么”引导同学整体感知课文“找落叶、捡落叶、选落叶”的内容,最后小老师还让同学们用“我会用树叶做什么”说一两句话。李老师则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有话说”的方式出现并予以指导。课后,老师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研讨:这样的课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老师的教学会不会跟着学生“踩西瓜皮”?如果学生准备得不充分上不下去怎么办?经过讨论甚至争论,老师们又逐渐达成共识:第一,这样的课不是语文课的“正餐”或“主食”,只能偶尔为之;第二,小老师自愿申报,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要求;第三,课前老师要与小老师交流,既提出修改意见,也选择课堂介入的时机、内容和形式等。实验课常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催生了更多老师实验的激情和理性。
实验课的有无、品质的优劣、风尚的盛衰、推进力度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境界。实验课,唱响了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传递着教学改革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它让老师们有所想、有所为,有所尝试、有所收获,从而行走在“此岸”通向“彼岸”的路上。这样的实验课,就像轮流坐庄一样,每周一位教师顺次上课,其余观课、议课,可以有效促进团队制度化、常态化的校本研修。当这样一种定期交流研讨的机制形成,一切就“习惯成自然”了,这样就营造了校本研修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样一种催人奋进的“文化场”中,老师们相互碰撞和启发,相互欣赏和激励,研修如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浸润在这样一种研修文化里的每位教师都会孜孜以求,乐此不疲。这就像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里,每一棵树都无比修长、挺直,因为它们总是作为一个群体长在一起,为了一缕阳光、一滴雨露而奋力向上生长——通过实验课,我们就要培育这样一片成熟的“生命的林子”,从而让学校这个“生命场”始终充盈着改革的活力。
三、调研课:专题引领的深水区
调研课,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课堂观察、调查、访谈、研讨,通过具体的数据及时、客观地把握课堂教学问题,以期有效调整和跟进。一般先由教导处、教科室协同梳理课堂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再由校长室结合现实需要,确立调研听课的年级和学科组,由全体行政组领导带着事先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听课观察并记录数据,课后检查上课教师关于本节课的教学预案。通常在调研课的当天早晨通知相关年级和学科组,随后的听课、检查备课、汇总数据、集中评议,都聚焦某一主题下的教学现状,既肯定优点,也分析不足,并形成调整和改进意见,最后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处组织与相关年级、学科组面对面的反馈。
这样的调研课,我校每学期都能坚持开展3~4次。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聚焦学习本质和学科特质、让校本研修进入深水区的课堂专题观察量表。十多个紧扣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重点话题,围绕学科特质与效率、教学策略与机智、学习方式与习惯三个方面,形成了调研听课的系列主题(见附表)。这样的调研课,从本质上讲是源于实际、面向实际和改造实际的,所以能引领着教师亲历其间,不断研究。在每月一次的调研、诊断、建议、跟踪的常态管理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关注细节,实现校本研修的科学性和序列性。比如,我们曾经调研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并进行当堂检测,用量化的检测结果,特别是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横向比较,为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提供详实可信的数据。这种“庖丁解牛式”的校本研修方式,为课堂教学的整体、深层优化提供了真实、细致的依据和素材,从而让教学改革循有规律,稳步向前。
学校对于校本研修要有一种整体引领和具体指导。要让这种引领与指导有的放矢,就需要通过对课堂现状的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用数据说话,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很多学校每天都会落实领导课堂巡查,但这样的巡查还只是一种粗线条、概况式、印象化的检查,缺乏深度的“卷入”。调研课则突出了专题引领,基于问题并立足改进式的校本研修,更能和教师形成课堂研究的“共同语”,也切实地帮助年级和学科组教师“换一种眼光”看课堂,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感性,增添研究的冷静和理性。更重要的是,调研课所产生的影响力足以推动一个教师、一个学科组、一个年级组的实践反思,从而真正让课堂有所“改变”,而不是重复过去的故事,重复别人的故事,重复自己的故事。当然,调研课也切实提升了学校管理的品质,让校本研修从繁琐的事务中挣脱出来,特别是听课前观察量表的设计与修改,听课中的专项观察与记录,听课后数据的汇总与分析,都在不知不觉中推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进入持续研究的“深水地带”。
四、抱团课:共同成长的快车道
所谓抱团课,是指学校教师以学科组、年级组、特色项目组为单位,多人同台就课堂教学面向全校作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海明威曾用文学的语言提醒我们:“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教师成长视野下的校本研修理应注重学习型团队的组建、打磨和展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更多的是合作而非对立的、切磋而非竞争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多向多维互动关系。学校要下移教学管理的重心,积极鼓励和扶持教师自由组合、研究实践,形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实施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让他们在全校性的校本研修展示中“挑大梁”、“唱大戏”。
以英语组为例——教研组长担纲主持,一位教师执教研究课,全组教师以学生为观察点,设计了“学生回答类型观察表”,分别从机械判断回答、识记记忆性回答、推理性回答、创造性回答四个方面进行观察记录。课后,英语组教师根据观察表的记录情况用具体的数据,特别是通过和试教时的观察数据对比,畅谈这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学科组非常重视这次全校展示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试教,还是设计研修主题,以及召开前期碰头会设计观测内容,设计观测量表,在活动现场进行富有理论高度、实践宽度和研究深度的反馈与分析等,都是全员参与。这样的“抱团课”,有明确的主题,有科学的工具,有完整的过程,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让整个英语组教师都驶入了“快车道”——多位教师荣获全国英语赛课、江苏省英语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英语组也成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英语教材实验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设计了互动点评的抽签系统,全体教师在观课时即兴点评,或褒奖有加,或提出思考,把台上和台下融为一个整体,也让课堂研究向更深远处漫溯。
教师成长视野下的校本研修,需要我们激发起每一位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让教师“抱团成长”,这是行政命令无法实现的。如何让每个人都动起来,而不是上课教师“一个人的战斗”或者“少数几个人的事”?如何让教研组长走出安排教研课的尴尬?如何让校本研修不再是教师争相推脱的“烫手的山芋”?我们想起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闫勤校长经常谈及的“动车之道”。过去,人们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可是那时候火车的时速只能达到80千米。进入动车时代,火车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3倍,这是为什么?因为普通火车的动力在车头,而动车却每节车厢都有动力源。当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后,火车速度实现了惊人的提升。所以,我们在全校定期开展“抱团课”汇报展示活动,就是为了打出一记漂亮的“组合拳”,强调每一个人的参与、分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团队的智慧与能量。我们相信:团队的向心力、辐射力会推动每一个人向前、向上,当“众人划桨开大船”成为校本研修的“现象世界”,每一位在教海探航的“水手”也将进入专业成长的“自由王国”。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